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

    《风味人间》第二季:

    舌尖品尝风味,心灵体悟人间

    作者:何天平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15版)

        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勾起了人们对各色美食的挂念。随着美食类纪录片不断走进大众视野,影像中食物所散发的不仅是色香味的绝妙,更是氤氲着“烟火气”里的情感与厚度。日前,由陈晓卿领衔、稻来传媒和企鹅影视联合打造的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在腾讯视频播出,让观众继续跟随镜头领略美食地图,从“品尝风味”到“体悟人间”。

        一种味道、一类食材、一味调料……从叙事方式上看,《风味人间》第二季依旧从细微之处切入、向深里发散,美味和音乐、绘画一样,可以打破语言的差异和空间的局限。作品延续第一季的特色,在勾勒“中国美食”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范围和格局,探寻其中的异同:例如扬州面点翡翠烧麦和千层油糕让糖的运用、甜的味道“春风化雨”般地隐于食物之中,而伊斯坦布尔的甜点师则不吝于糖分的挥洒、“快意恩仇”地展示香甜的美妙;再例如,马里兰人民处理一只蓝蟹只需要数十秒间的手起刀落,而日本美食的“拆蟹”则精致地挖掘出每处细节……因而,当美食冲击视觉和味蕾的同时,纪录片也用风土人情触发文化内涵,不同民族对美食的理解都是民族文化天然的一部分。在“美美与共”之下寻找共通之处,影片还呈现了喜马拉雅“蜂蜜猎人”每次只取其半、威尼斯捕蟹人以手工布网减少对自然伤害等场景,突显殊途同归的和谐发展理念。在空间的维度下,“风味”成为共同语言,讲述着“人间”和而不同的智慧。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风味人间》第二季依旧在探寻美食基因的传递轨迹。食物的味道被完好地保存、穿越时间而来,激荡起人们的情感与记忆。中国海岛上渔民家延续着古老的呛蟹做法,即使现在的年轻人走出海岛生活,呛蟹也是年夜饭中家的记忆、团圆的味道;韩国家庭里的腌蟹技术在一代代传递,技巧易于掌握、但手艺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时间流逝、风景变换,味道就成为一把怀念过往、传承向前的钥匙。味道浸润在质朴的情感之中,沉淀出带着人情味的体悟,苦瓜的“回甘”中可以感受到甜,人们由此感悟到低谷也是一种平淡可贵;放眼全球,螃蟹有千百种做法,适应“庙堂”和“江湖”的食物才能走得更久、更远。由此可见,镜头下的美食要满足的不仅是味蕾的期待,更是观众内心对人文内核的品鉴;品尝美食的风味是对生活的享受,而品味美食背后这“人间”里,更多的是辛勤劳作的品质、不畏艰险的勇气亦或甘于平淡的坚守,这些比美味更可贵。

        当纪录片开始用美食讲故事时,影像的层次感可以随着食物的味道、传承、情感、文化次第展开,由此可以突破固有的受众圈层,成为更多年龄层观众的共同收看选择,享受视觉盛宴或是思索文化沉淀,不同群体的观众可以“各得其所”。在社会价值之上,对于特色美食的宣传让纪录片也有了“带货”能力,对于纪录片产业化发展而言,这无疑是积极的发展方向与尝试。

        《风味人间》第二季继续在世界各地的万般风情中找寻人类对美食共同的向往,在聚散离合中凸显一席风味的恒久;人们在感恩自然的馈赠中,形成了自身的生存法则。从“风味”看“人间”,该片对于美食纪录片的启发便在于,美食的展现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味道与情感、食物与文化契合展现,才能让观众在味蕾的感受之后具备理性思考的深度。

        (作者:何天平,系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