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以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意味着不仅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回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理论创新的源和本。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坚持问题导向,需要明确克服两种倾向。一方面,摆脱先验论倾向。由先验的理论出发求证先验的理论,只能形成脱离实际的教条,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二,克服简单套用西方模型的研究倾向。一些学者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下,采用西方经济学范式和通用的数学模型,简单套入中国数据进行研究、发表论文,这种依据数学模型的抽象分析,没有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难以形成科学客观的研究成果,更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不排斥模型分析方法,但不能简单套用西方模型解释中国问题,需要以中国重大改革和发展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
问题导向同理论创新密切相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起导向作用的问题是什么?是时代问题。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所处时代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涵盖生产力,这体现着目标导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任务是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如果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关注生产力,会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越来越窄,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能力及指导作用越来越小,难以科学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应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解放生产力,涉及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二是发展生产力,涉及的是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动员和协同作用;三是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与各个时期的理论需要相关。社会主要矛盾涉及生产力水平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制约因素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发展生产力的着力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涉及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结构等方面。
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阶段转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潜在的增长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释放,主要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明显减少;支持高投资、高储蓄的人口红利明显减少,物质要素供给的不可持续问题越来越突出,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正在制约经济增长。发展难题也由此凸显: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的发展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供给紧张,经济结构失衡,开放的质量不高,收入差距扩大导致人民对经济发展的获得感不足。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就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重大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既涉及制度创新,又涉及运行和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解释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一,研究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面对多种生产关系存在,运用科学的抽象法,对占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和叙述。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我国在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限于对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应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对分配关系的研究也是如此,不仅要研究按劳分配,还要研究按要素分配。
第二,关注制度的实现形式。制度分析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交换三个方面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学理化、系统化,但不能就此而止。如果不研究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原理只能是空中楼阁、空洞说教。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完善。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产权制度要求,所有制的研究要深入到产权层面,涉及: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靠产权流转做大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国资管理转向管资本为主;农地制度实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分配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按投入、按贡献、按市场供求参与收入分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其概括为“市场评价贡献”“贡献决定报酬”。这体现分配的效率原则,应在此基础上研究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中的实现问题。
第三,扩展研究层面。研究现实经济涉及四个层面:一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层面;二是经济运行层面,即资源配置层面;三是经济发展层面,即国民经济从落后状态向现代化状态的研究;四是对外经济层面。长期以来,经济学科似乎有一种分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限定在生产关系上,经济运行问题研究交给西方经济学,经济发展的研究交给发展经济学,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只剩下几个干巴巴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原则性规定和教条。实践证明,这种学科分工是不准确的。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时有6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资本论》只是马克思6册计划的第1册。这意味着不能把《资本论》看作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只提供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同时还要提供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经济运行分析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理论,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关注效率,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经济发展分析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关注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外经济分析即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开放发展研究。
(作者:洪银兴,系国家社科基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