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

    “抗疫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系列访谈

    青春磨砺出彩 人生奋斗升华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晋浩天 张勇 王斯敏 张云 本报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07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90后”医护人员在武汉隔离病区一起加油鼓劲。

        吴晨(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援鄂抗疫医疗P3检测队队员一起从武汉返回北京。

        董芳在战疫一线火线入党。

        涂可蔼(中)跟护士一起送患者到病区。本版照片均为光明图片

        【我的抗疫故事】

        编者按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去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一年来,各条战线上的青年珍惜时代际遇,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良好素质风貌。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如何深刻理解、着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光明智库邀请学者进行解读,并请3位本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1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与奋斗心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讲述人: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援鄂抗疫医疗P3检测队队长 吴 晨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青年朋友发来了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这是最珍贵的节日礼物。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字一句记在心里,对照着回忆自己的抗疫经历,更是感受深刻:投身强国伟业,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

        我是2月5日抵达武汉的。当时,武汉正努力实现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成为关键一环。但当地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于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火速抽调28名科研、管理骨干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援鄂抗疫医疗P3检测队(以下简称“P3检测队”),把1辆移动P3实验室开到了武汉。有近20年党龄、13年科研工作经历的我主动报名,并受命担任队长,带领这支“精锐部队”投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检测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到鄂72小时内,P3检测队便克服环境危险、人员不足、物资短缺等困难,正式开展检测。面对每天源源不断送来的大量样本,我一再要求队员们:这是一场战役,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做到专业化,发挥国家队应有的作用。大家非常拼命,为了抢时间多做几例检测,很多人尽量少进食、少喝水,捂在厚厚的防护服里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只有情怀不够,还必须有过硬本领和科学方法。从开始工作到3月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我们共检测样本2278例,检测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国家医疗队精神和“科学济人道”的百年协和精神。与此同时,在病毒感染的风险面前,我们并不是盲目地往前冲,而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严格做好自身防护,确保检测队“零感染”。

        这次疫情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染病是不分国界、不留情面的。打铁必须自身硬。每个医学生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只有这样,一旦疫情袭来,我们才能快速应对、有力阻击。

    用扎实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讲述人: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这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临时团支部书记郭新月内心热乎乎的。

        “还记得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们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写道: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句话深深激励着我。我们一定不辱使命,用扎实行动贡献青春力量。”郭新月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大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们没有半点犹豫,便冲向一线。

        1月25日,大年初一,上午11时许,刚值完夜班的吴文芳来到北京南站,准备踏上回乡路。

        “大家过年好!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驰援武汉,北京也不例外,今年注定要在工作中度过了……”

        看到医院发来的报名征集信息,吴文芳的第一反应是:请愿!

        她当即给护士长王雯发了微信,“我是共产党员,我报名!”

        “我也报名了,如果去的话,我们在一起!”

        护士长的回复给了吴文芳巨大的力量,她一路小跑着退了回家的票。办完退票手续后的那个瞬间,吴文芳落泪了。“说不清是害怕,是想念,还是为不能回家而难过?但可以肯定,不是后悔。”

        在火线的日子,紧张而忙碌。

        2月14日清晨,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查房工作准时开始。一位68岁男性患者病情恶化。立即会诊!经过对患者病情细致全面的评估,医疗队决定启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中午12点30分,气管插管开始。10分钟后,在北医三院急诊科医生李姝、ICU医生李超和护士徐阳等人的精准配合下,插管成功,并顺利连接有创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这是该医疗队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功实施的首例有创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

        “一代人要担负起一代人的责任。今天的我们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希望这种精神传递给各行各业的青年,让青春的力量充盈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郭新月语气铿锵。这是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共同的心愿——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专业技能,用真才实学服务更多患者,为医学强国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把最危重的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讲述人: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董 芳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各族青年的寄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鼓舞了斗志。作为一名ICU医生,我在疫情期间竭尽全力抢救危重症病人,始终战斗在抗疫最前沿。

        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是抢救的必要手段,也是最危险的操作。插管瞬间,大量带着病毒的气溶胶会弥散到空气中,我们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所有抢救操作都必须一次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知多少次,在插管操作中,汗水从我脸上不断淌下来,影响着视线,浸湿了口罩。我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告诉自己:坚持,再坚持!因为,我深知这项工作的深刻意义:为了每一条生命,决不能放慢与病魔竞速的脚步!

        疫情面前,每个人都要面对考验。为了全身心投入抗疫工作,我只好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远方父母照顾。后来,同为医务人员的丈夫在战疫期间不幸感染,一度病情危重。我是子女,是妻子,也是母亲,我也想日夜守护在丈夫身边,也想抱抱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但千千万万病人的家人,又何尝不盼望着和亲人在一起?虽舍小家,但可以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这份付出就是值得的!

        疫情面前,医护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作为学科带头人,我除了要保护病人,也要保护好同事。疫情初始,大家对这类疾病气管插管的操作细节知之甚少,我决心由我来做第一例;任何时候只要我在,所有风险最高的、和病人距离最近的操作,都由我来做。我总是对其他病区的医生说:“把最危重的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在实战中,我总结出对病人影响最小、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气溶胶扩散的操作经验并加以推广,自制气管插管头罩保护医务人员,利用简单风扇控制风向,加强病区内空气流通……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70余名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疫情是挑战,更是人生难得的磨砺。在抗击疫情最紧张的时刻,我在病房外火线入党,在党旗指引下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必胜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胆识与担当。

    用陪伴和鼓励守护患者

        讲述人: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武汉市公安局江汉分局警务指挥处民警 涂可蔼

        “你好,我是今天的执勤民警,是跟你们一起来战胜困难的。”在武汉市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值守时,这句话被我和队友们重复了无数次。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维护方舱医院内外的治安秩序。第一天执勤时,我陆续遇到了几位在门口等候的患者。他们很憔悴、很迷茫。交谈后才知道,这些患者刚在酒店隔离了一段时间,现在猛然换了一个环境,心里有不少担心和忧虑——“这个病还要拖多久啊?”“方舱医院的条件够不够好啊?”

        我主动走上前,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前段时间感染新冠病毒后顺利康复的经历。“你们是轻症患者,我曾经也是轻症患者,现在已经康复并回来工作。请大家心放宽一点,多锻炼、注意饮食,积极配合治疗,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听了我的话,几位患者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我想,如果能用自己简单的故事,让他们看到不远处的希望,那就很值得。

        我是在1月初的一次执勤中感染新冠病毒的,治疗半个多月后痊愈出院,并被安排回恩施老家休养。2月15日,我返回武汉。次日,听说江汉区第二个方舱医院要组建安保专班,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只有20个名额,报名人数却超过了90人。领导担心我身体吃不消,我对他说:我绝对挺得住!而且,我有过感染经历,和患者有共同语言,我的康复返岗对战友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支持。终于,我得到了这个宝贵的名额。

        我生病治疗期间,接触的医务人员大多是“90后”“00后”。面对恐惧,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悉心照料我们。身穿防护服的他们,只有两只眼睛露在外面。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当我去方舱医院执勤、守护大家时,我也裹得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上写着两个字:警察。我想,患者们也不认识我是谁,但他们一定知道我为了谁。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晋浩天、张勇、王斯敏、张云 本报通讯员 景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