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4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战疫故事。
大年初一,仅3小时内就有近640人报名“参战”
北京医院院长、医疗队领队王建业介绍,大年初一晚上8点,医院接到通知并着手组建医疗队,仅3小时内就有近640名医务工作者踊跃报名。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主要以呼吸、危重症、急救医学等科室为主;从第二批医疗队开始,组建包括心脏内科、放射科、中医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进行救治。
大年初二北京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当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病人多、床位少。”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外科ICU副主任常志刚回忆,那时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刚被列为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的定点医院,正日夜加班,加紧改造病房以收治患者。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不是严格的传染病医院,很难改造出严格的负压病房,只能在普通病房的基础上进行增加三区两通道的改建。因为病人很多,所以每开放一个病区,几乎在24小时,最多48小时内所有的床位都会收满。
“当时的心情比较复杂,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但大家团结一心,斗志昂扬,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们顾不上担心和恐惧,只想着尽快熟悉情况,做好准备,与时间赛跑,尽快救治患者。”常志刚说。
许小毛介绍,为了满足医务人员对防护物资的需求,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做了很多后勤保障工作,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我们去的时候也带了一些防护物资,解决了部分燃眉之急,大后方也提供了强大的支援。”他说,那时在京留守工作的同事“省吃俭用”,每天限量2个口罩,N95只有发热门诊的同事才能戴,把最重要的防护物资提供给前线,保障了前线工作人员的安全。此外,社会捐赠也给医疗队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多学科诊疗确保患者救治取得实效
“抗疫期间医院共接诊100位患者,除4位死亡,其他出院的病人核酸检测转阴后均未复阳。”王建业介绍,在患者后期的康复阶段,有的病人核酸检测呈阴性,能够达到出院标准,但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放射科专家在诊断后认为,一些患者的肺部CT显示其肺部病变还未消失,不建议出院,也避免了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患者未能治愈。王建业表示,多学科的医疗团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志刚介绍,抗疫期间医疗队收治病人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92岁,是一位男性患者,从其他医院转到医疗队所在的病区,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症。通过采取氧疗并进行积极的器官支持,同时配合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这位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常志刚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该院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通力协作。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介绍,这些团队的专家来自多学科,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来发挥作用,并通过组织联合会诊查房机制及远程会诊,使病区内外、医院和驻地能够实时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与医院大后方专家团队进行会诊。近50个病人中,有的病情简单,可能花的时间少一些,有的病情复杂,需要长时间关注,这样联合会诊查房机制一进行就是两三个小时。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奚桓说,通过实时和病区联通,在讨论完病人的病情之后,实际上联合查房已经进行,在病区里的前方医生可以马上开医嘱执行救治,提高了效率,也使各专业的专家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