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探索】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分及时、十分重要,《意见》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前青少年劳动观存在问题,指明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方向,对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全面构建劳动教育生态迫在眉睫
针对当前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认识和现状,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大型在线问卷调查工作,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等社会各界,年龄阶段为6岁到61岁以上,问卷调查范围覆盖全国各地,调查持续时间为1个月,围绕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识设计了20个相关问题,共收回8094份有效问卷。从问卷结果来看,认为自己对“劳动”的概念理解“非常明确”仅有30.71%的人;认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的人占69.01%;经常参加各类劳动的人占46.84%;认为当代人们的劳动观念不强烈的占62.00%;认为现在人们劳动观念缺失的原因(多选)社会重视不够占54.78%,学校教育不力占40.82%,家庭教育缺乏占55.57%,个人认识原因占79.92%;认为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家庭和学校的占87.58%。问卷结果较好地印证了《意见》中提出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问题,再次证明,要想积极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的生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加快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生态
研究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经验提炼总结,劳动教育科学有效推进离不开劳动教育的科学研究。要提升研究实效,需要立足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实际,将《意见》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建立劳动教育研究交流机制,分层次、分阶段搭建各级各类劳动教育研究平台,设立劳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培育梯队结构完善的研究团队,开展劳动教育教材、学材特别是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的编制,构建形成满足新时代育人需要的劳动教育全流程研究生态。
加快构建新时代家校劳动共育生态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问卷调查结果再次充分证明了家庭和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过程交织不可分割,但又分工明确。一方面,将家庭劳动教育中养成的基本劳动习惯和学会的基本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带到学校,有效引导青少年解决校内自我生活劳动需要。另一方面,将学校劳动教育树立的劳动价值观和培养的专业劳动技能带回家庭,有效引导青少年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从而将劳动技能转化为生活技能、将生活技能转化为劳动技能,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家校共育良性发展生态。
加快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生态
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正确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劳动教育评价是一个广泛、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形成全方位全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劳动教育评价生态保障。从劳动教育评价生态构建层面上包括四个方面:地方党委政府方面,主要是统筹协调支持作用发挥、对劳动教育的职责落实、督导责任落地的评价,强化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各级各类学校层面,主要是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各种保障落实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学生个人方面,主要是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要健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公示、审核制度,形成评价结果运用、参考制度;第三方劳动教育评价方面,要立足劳动教育实施标准和人才培养体系,秉承科学、专业、公正的精神,开发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及评价结果登记、查询记录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或结果性评价。
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舆论引导生态
《意见》中提出的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科学的劳动精神、掌握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劳动教育目标,绝非通过开设一些劳动教育课程、组织一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立足问题本质,瞄准诉求,全面发力,积极构建全面覆盖的立体化舆论引导生态。党委政府加大权威发声,引导制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认识,从根本上促进劳动教育。媒体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要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先进事迹等。社会各界要以自身的媒体平台和各种场合,宣扬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宣传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支持劳动教育的事迹。学校要及时总结宣传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利用各种宣传展示舞台进行推广,用好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让劳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家长要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青少年学生要牢固树立劳动者伟大的“自信”,传递劳动者光荣的“声音”,形成“人人主动参与、接受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作者:王官成,系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磊,系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