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筚路蓝缕五十载,以启山林创辉煌

    作者:曲以广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07版)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真正开启了探索太空的“长征”之路。重温历史,老一辈航天人秉承信念、发挥智慧、忘我奉献,使得中国航天由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协同的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作为新一代的奋斗者,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听党指挥、爱国奋斗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50年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点亮了中国人征战太空的第一缕“光亮”。几十年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工程,是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虽然时光流转,但航天人身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坚定如初,我们会继续在“严”上下决心、在“细”上做文章、在“实”上下功夫,创造出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新业绩。

        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能够振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老一辈航天人用实践告诉我们:这些成就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不论是个人与群体,还是民族与国家,都应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50年前的“长征一号”火箭实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突破,今天的“长征五号”火箭突破了247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跨越,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的研制历程表明: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系统、多专业紧密合作、集智攻关。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或面临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都有全国高校、专业院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后续在型号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意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引领各配套领域吃透技术、共同发展,持续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航天事业充满风险与挑战,但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回顾历史,在采用“弹箭结合”相同技术的导弹失利后,老一辈航天人以顽强意志全力拼搏160天,取得我国首次火箭发射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同样,在研制“长征五号”时,我们对氢氧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抽丝剥茧、逐步深入的过程,火箭三次分解、四次总装、三次总测,大家在坎坷中含泪奔跑、砥砺前行了908天,才取得“长五遥三”火箭发射的圆满成功。我们要珍惜从失败到成功的宝贵经历,汲取经验教训,尤其是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更要不畏艰险,继续下苦功夫,打牢连续发射成功的基础。

        目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海南文昌执行首飞任务——这是2020年“长五”系列火箭的首战,也是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首战,更是扭转当前被动局面的首战和最关键的一战。我们研制全线定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一往无前和永不懈怠的斗志,保证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把“长征五号”打造成最壮实的火箭,发射最耀眼的星,不断谱写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曲以广,系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詹媛、张蕾、李晓、蒋新军、周梦爽、刘嘉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