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病毒溯源是科学难题 仍须做好疫情防控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4日 03版)

        【权威发布】

        4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学知识普及。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向公众介绍了当前新冠病毒研究进展、病毒溯源、公众日常防护等科学知识。

    病毒是否会因天气变暖而逐渐消失,需要进一步观察

        针对公众关心的随着天气变暖,新冠病毒是否会逐渐消减的问题,施一从病毒性质和病毒的传播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性质方面,新冠病毒是一种囊膜病毒,相对来说,对温度比较敏感,气温升高不利于病毒存活。传播方式方面,不同的病毒传播方式不一样,比如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我们知道,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相对容易受到气温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流感一般是在气温比较低的冬春季高发,夏季不常见。”

        “现在我们普遍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相对来说,这种传播方式受气温的影响会小一些。我们也注意到南半球的国家目前处于夏秋季,天气比较炎热,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续发生。最终情况如何,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施一说。

    病毒溯源是科学难题,需要各国科学家深入研究

        针对记者提出的去年8月美国马里兰州美军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出现的疾病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通过参加武汉军运会的美国军人运动员传播到中国,发生变异后再次暴发的观点,施一回应称:“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美国有人怀疑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可能是新冠病毒来源的说法。美国方面对此没有公开回应,我们无从作出判断。”

        “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学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发生同类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施一介绍,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开展病毒源头的研究,对新冠病毒的来源提出了许多学术观点及假设、猜想。中国科学家目前也在认真开展相关研究,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病毒溯源是一项科学难题,需要较长时间且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将众多生物学信息和流行病学证据汇聚成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才能真正完成任务。”施一认为,人类历史上很多疾病,比如艾滋病、SARS等,对其源头的探索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进展,但研究结果仅是推测,尚未得出最终的答案,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继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希望世界各国把精力和关注点集中放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病毒溯源这一科学难题需要各国科学家深入研究。”

    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要以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为主

        施一表示,在付出巨大努力后,目前中国已经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对人类的威胁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难在短期内结束。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常态化流行,有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是发生概率比较低。”施一认为,流感病毒具有高变异性、高传染性的特点,目前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这么高的变异性,因此常态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也有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传播能力高,且已有四种冠状病毒为季节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形成季节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无论发展趋势如何,我们相信事在人为,疾病防治技术的发展、有效药物的发现、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发,必将帮助人类取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关于新冠肺炎是否会变成慢性病的问题,专家分析认为,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复制,慢性携带不太可能。”施一介绍,从其同类的病毒——引起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的两种冠状病毒来看,尚未观察到感染者持续带毒;从我国几万名新冠肺炎恢复者来看,也未观察到长期带毒的迹象。“目前的知识认为,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长期带毒的可能性极小,现阶段也尚未得到证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学和病毒学研究证据。”

        施一强调,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在持续不断深入,而普通人的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没有免疫保护记忆,因此在疫苗没有研发成功和上市之前,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要以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为主,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公众来说,戴好口罩,勤洗手;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给予临床治疗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对抗新冠病毒感染。

        (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