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城乡基层治理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启示我们:必须推进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智慧政府、智慧社区、智慧村镇、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实现城乡基层治理智能化。事实上,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智慧治理的优势,已经得到充分显现。一些城乡基层社区,采用了大数据摸排确定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区域;一些医院利用AI测温、机器人辅助诊疗等展开防疫抗疫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当前,要结合疫情防控新形势新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任务,加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体系。事实上,智慧治理体系的构建完善,不仅是对新技术的采纳,更是治理理念和治理路径的创新。要打破开展工作的传统路径依赖,切实把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到现代、科学、法治的轨道上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总体而言,完善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关键在于加快补齐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的短板。
加快补齐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短板。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层智慧治理面临着无“技”可施的尴尬局面。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5.41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37.2%,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62.8%,其中,因为没有电脑等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15.3%。这表明,在构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的突出问题。对此,应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字资源的深度整合,发展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智能化水平。
加快补齐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人才资源支撑力不足的短板。人才资源支撑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一些城乡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不足,与城乡基层治理智慧化的现实需求不匹配;二是引智难,受发展前景、工作待遇等多种因素限制,多数基层社区难以引进掌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这往往使得很多基层社区的智慧治理“中看不中用”。对此,应根据城乡基层智慧治理的特点,制定灵活高效的用人制度,加快转变以学历、资历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专业性、创新性、适用性为指标的人才评价机制,真正凝聚一批高水平智慧治理人才。
加快补齐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的短板。当前,城乡基层智慧治理普遍存在着制度供给不足、智慧化建设缺乏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等问题,特别是缺乏智慧治理立法、数据安全以及隐私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基层智慧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健全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制度体系,以“制”激发城乡基层智慧治理效能。一方面,建立灵活的城乡基层智慧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网络,破除数据壁垒和技术鸿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共治;另一方面,加快形成并完善有关智能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法治保障城乡基层智慧治理的有序实施。
完善城乡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须立足技术驱动、人才支撑以及制度供给三大环节,坚持以“智”提升城乡基层智慧治理水平、以“质”补足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力量、以“制”激发城乡基层智慧治理效能,不断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
(作者:杨嵘均,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