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9日 星期日

    产业扶贫,如何提质增效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9日 03版)

        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几年,“三区三州”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每个县区都形成了带贫主导产业,培育了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特色品牌。其中,52个未脱贫摘帽县已发展122个主导产业,带动300多万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700多元,近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然而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简单发钱发物“一发了之”、财富入股“一股了之”的现象依然存在,产业扶贫中的“急躁症”不容忽视。如何创新产业扶贫路径,让帮扶更有质量和成效?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4月15日早上8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54岁的马束尔卜从康家易地搬迁安置点下了二楼,骑上摩托车,3分钟就到了自家的羊棚里。

        检查了一遍羊群,马束尔卜一边添上草料,一边盘算着,几只看样子有六七十斤重的小羊卖出后一只净赚200块钱。卖了小羊再买些羊羔回来,养上三个月就又能卖钱了。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近年来,临夏回族自治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广河县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发展后续扶贫产业。考虑到群众在牛羊养殖和相关的延伸产业方面有产业习惯和传统优势,当地因地制宜,帮助马束尔卜和已经有养殖习惯的群众念起了脱贫“牛羊经”。

        不仅在临夏州,在更多的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路和脉络逐步清晰、作用日益凸显。四川省加快贫困地区鲜活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甘肃省将扶贫主导产业和贫困户产业全部纳入特色产业保险,新疆和田发展扶贫产业园延长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

        但同时可以看到,“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还处在起步期、发展期,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贫困地区生产流通秩序,一些地区扶贫产品滞销。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普遍推迟,这些都加大了脱贫攻坚难度。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产业扶贫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特色加工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片一特”,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扶贫产业培育成带动脱贫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关键还要靠科技

        最近,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的冬季土豆已经成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恢复,700吨土豆待销。为此,前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像往常一样,戴着草帽、穿着胶鞋来到种植基地挖土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他还借助“云端”,开始在电商平台直播卖土豆。

        地处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是“直过民族”拉祜族聚居的贫困县。因为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农业技术,村民长期被贫困所困扰。

        为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朱有勇来了,他不仅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一起来,手里还“拎”着两样东西——一样是“能转化到土地里”的科研成果,另一样是文化和技能。“扶贫先扶智,我们要手把手教农民朋友,把地种起来,不浪费任何一亩地。”

        朱有勇院士团队穿梭在澜沧的田间地头,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最终带动了当地群众种出“比人脸还大”的土豆。与全国其他夏季产区的土豆相比,产量高、品质优、价格好。

        新技术为粮食产量带来几何式增长。目前“三区三州”贫困县已组建产业技术专家组529个、遴选产业发展指导员2.7万余人,52个未摘帽县落实技术帮扶专家3800多人,还涌现出一批广受欢迎的“林果县长”“养殖乡长”。

        “产业发展、品质提升,关键还要靠科技。”韩长赋说,今年要继续加大产业技术专家组选派和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实施力度,在52个未摘帽县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把深度贫困地区种植较多的花卉、猕猴桃、大枣等纳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全部面向贫困地区实施。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小云建议,要深入分析研判疫情影响,针对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加强市场、自然、疫病等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信息发布、产品营销、技术服务、保险保障等防范应对工作。

    利益联结、确保质量,在“育主体”“带农户”上下功夫

        近年来“三区三州”贫困县已引进和培育1200多家龙头企业、5.6万家农民合作社,52个未摘帽县的近三分之二贫困人口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但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偏小,农民合作社带动能力依然较弱,一些地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还存在“两张皮”现象,这必然会降低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

        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建议,要密切扶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育主体”“带农户”上下更多功夫,同时规范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对目前到人到户的量化资金进行全面摸底。

        “‘育主体’就是要大力培育联贫带贫主体。组织更多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电商等大中型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对接洽谈,引导建设订单基地和扶贫车间。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增强服务农民、带动脱贫能力。”韩长赋说,积极推动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出台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金融支持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带贫主体的贷款优惠和贴息支持。

        韩长赋认为,“带农户”就是要加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带贫模式,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多种方式,探索建立产业扶持政策与带贫效果挂钩机制,实现稳定利益联结,杜绝“一发了之”“一股了之”等简单帮扶。

        返乡和在乡创业人员是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另一个重要群体。专家建议,要落实好返乡农民工创业补贴、贷款贴息、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用好用活产业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培育更多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推动在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