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 星期六

    走近一棵大树

    ——读《〈红楼梦〉写作之美》

    作者:彭程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1日 09版)

    《〈红楼梦〉写作之美》 王雄 著 外文出版社

    惜春作画 刘西园 画图片选自《〈红楼梦〉写作之美》

        【读书者说】

        对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专著规模的评述,是一件多少有些冒险的事情。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巅峰之作,问世两百年来备受瞩目,各类研究文章和专著汗牛充栋,甚至诞生出专门的学科“红学”,这种情况下,不难想象,一部新的撰述的问世,一定会面对很多挑剔的目光。因为是近观而非远瞻,是细致研读而非泛泛谈及,它的水平成色如何,会十分直接地显露出来,难以讨巧,也无法藏拙。

        王雄先生的新著《〈红楼梦〉写作之美》,无疑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我却敢于肯定地说,这是一本不会让人失望的著作。

    【 文字之美 】

        读这部书,在其具体论述之外,我的一个深刻印象,是看到一个爱书人与他所挚爱的对象的关系。在后记中,作者写到了与《红楼梦》长达数十年的不解之缘,这部书仿佛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反复精研细读,有丰富的感悟和收获,一直到退休后的今天,终于有时间将它们整理撰写出来。了解了这种背景,它的品质也就更让人信赖。就仿佛我们看到一位戏曲演员,每日勤勉刻苦地练习唱念做打,很容易相信他在舞台上会有出色的表现。

        当然,关键还是要看这部著作本身。对《红楼梦》这样博大精深的名著,可以自众多角度打量,从不同路径进入,“红学”就是一门跨越诸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性非常醒豁,是将其定位于一部世罕其俦的文学名著,专注于探讨其“写作之美”,也即其文学表现手法的特质,发掘其深厚的审美价值,揭示其无穷魅力的根源和奥妙。作为一名作家,作者选择这样的立足点也是十分自然的。

    【 结构之美 】

        这部专著格局严整,脉络清晰,由《谋篇的技巧》《语言的张力》《修辞的艺术》《美学的意境》四个章节构成。作者的意图很清楚,他要分别探讨《红楼梦》的“精巧精到的结构”“精细精准的语言”“精致精巧的修辞”“精深精美的意境”。对一部文学作品来讲,这四个方面,至少是囊括了它的形式和技法的最为主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能够体现作品艺术水准的地方。每一章中,都涉及颇为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

        譬如在探讨《红楼梦》结构特点的第一章中,《一丛浅淡一丛深》这一节——书中每一节的标题都是这般形象生动——谈论的是关于“故事延伸与小说节奏”的话题,旨在对《红楼梦》叙事呈现出的舒缓性特征进行分析。书中指出,小说中叙事的节奏感,分别来自情节发展产生的落差、细节的渲染、闲笔的运用等诸多方面。因为每一种观点都是结合了鲜活生动的事例,以一种剥茧抽丝般的方式给予呈现和论证,这样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也就格外能够让人服膺。

        这只是举例说明,但却能够反映出整部书的风格特质。这是一种真正的“及物”的评论,所有立论都是依托于小说中的具体内容,来加以分析、阐释和生发。这些内容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情绪心理,也可以是风景刻画、环境描写等一切构成小说的材料,具体到最为基本的单位,仿佛一座大厦的一砖一瓦。这就使得整部专著有一种鲜明生动的质感。作者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是因为每一个局部、片段、细节的精良完善,才有了这部巨著整体的辉煌卓越。这种寻幽探胜、严谨缜密的解读方式,对引导读者领会这部名著的妙处,肯定会大有裨益。从这一意义上,也可以将它看作一部以《红楼梦》作为例证和指南的指导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书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种种感受、领悟和发现,作者是用十分潇洒灵动、活泼有趣的语言来加以表达的,这就使得阅读这部专著的过程也成了一种享受。

    【 意境之美 】

        寻检追溯起来,这部著作的运思方式和表达风格,颇有些类似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和《西厢记》,是一种回归传统的姿态。金氏评点文章技法,既详尽细致,准确清晰,又趣味盎然,个性至为鲜明独特,是中国文论传统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反观当下,颇有一些文艺评论文章和著作,喜好做高屋建瓴、洋洋洒洒的宏论,但于细读深思却大有欠缺,读来难免给人凌空蹈虚、大而无当之感。这种时候,就越发认识到学术研究中脚踏实地、诚笃勤恳作风的可贵,就像这部《〈红楼梦〉写作之美》体现出的那样。

        如果说,《红楼梦》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兀立于时间的广袤原野之中,历经风雨剥蚀始终郁郁葱葱,那么,阅读《〈红楼梦〉写作之美》这部专著时,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人,他长久地伫立在这棵大树的旁边,以一种既充满虔敬又不乏审视的目光,仔细地端详这棵大树,时而仰观树冠,时而俯察树根,时而摩挲枝叶,时而触摸树干。这种观察既宏观整体,又细腻入微。因此,他既熟知它在日光月华下的姿态,也清楚它在风晨雨夕中的韵味。

        当他基于从这样的观察中获得的感受,来为这棵大树画像时,也就容易做到形神毕肖,栩栩如生,而观看者自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彭程,系本报高级编辑)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