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3日 星期五

    “苏”“武”携手 拥抱健康

    ——记苏州市支援湖北医疗队二队郭强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丁 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3日 08版)

    郭强团队在同济光谷医区合影。曾元英摄/光明图片

        3月31日,“苏武沐阳”微信群异常活跃,因为这一天,苏州市支援湖北医疗队二队队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强,率246名苏州医务人员从武汉返回苏州。

        “武汉第48天,中雨。也许是最后一个紧迫任务,院际转运。这是院内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这位婆婆,是我们初来武汉时同步收入院的,靠肾上腺素维持且二氧化碳测不出,经过气管切开、血液净化、血浆置换……今天终于在临转院前清醒。团队欢呼起来,回来路上,转运同事放心地打起了盹。武汉的雨终会停的,唯有乐观积极等待。”郭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

        2月9日晚,郭强带领苏州二队130名队员整建制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负责50张重症床位病区。在17支重症队伍中,第一个完成集结,落地武汉26小时即开始收治患者,3天床位使用率已达100%,满负荷运转。

        在患者病情最危险的时候,包括郭强在内的队员们全都养成了哪怕不值班半夜都会半小时醒来一次,看手机信息参与讨论的习惯。“睡不好,真的睡不好,做梦都在查房。”这是很多队员最深刻的感受。

        第一例深静脉穿刺,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床边超声,第一例胸腔穿刺……都是在郭强亲自操刀或主导下顺利完成的。这些ICU里的常规操作,在新冠肺炎隔离病房里,都是存在极高风险的“地雷”。每次遇到病人从无创通气改为有创气管插管时,他就会把年轻的护士们都“赶”出去。“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用最小的牺牲去实现战斗目标。”

        最初的新冠肺炎病人救治,没有成熟的诊疗方案,病区接收的又全部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病情变化快,救治难度大。郭强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总结治疗方法和经验,“上班看病,下班议病”成了他在武汉的工作常态。

        经过努力,团队逐渐创立了关注肺外器官保护的新冠肺炎诊疗的“苏州模式”,在感染防控、医疗救治、人文关怀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不单单关注治疗肺炎本身,还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肾脏和心脏功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调理病人每天的饮食休息,照顾到情绪的变化,强调细致温和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定要到病床边上去观察,能最早发现患者需要抢救的指征。”在郭强看来,比病毒传染力更强的,是医护人员给病人的关爱,能够增强病人战神病魔的信心。有位82岁的老先生向护士提出想洗洗脚,尽管护士工作非常忙碌,但还是抽空打来开水在床边为他做了清洗,老先生感动得一边洗一边哭,连声说“谢谢”。

        49天后,抗疫已从“阻击战”转入了“歼灭战”。郭强率领的医疗队收治了75名重症病人,已有66名病人陆续好转出院,病亡率在全院17个国家队病区中较低,排名第三。为了给出院患者更多的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郭强率领的医疗队专门建立了医患沟通微信群,便于跟踪访问所有重症病人出院后的情况,微信群被命名为“苏武沐阳”。“我们希望苏州和武汉共同沐浴在阳光下,携手拥抱健康与平安!”郭强说。“感谢苏武一家、亲如一家,你们就像今天的太阳,特别温暖!”患者王女士和丈夫同住一个病区,出院当天,她在“苏武沐阳”群中留言感谢苏州的医护人员。

        经历了抗击SARS、H7N9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线救治,郭强提出了更多思考。在他看来,参照国际惯例,提高我国所有学科医护人员的重症救治能力,是当务之急。

        “重症医生的培养既需要扎实的专科基础又需要数十年的重症经验积累,培养周期长,短期内国家不可能培养出大量‘纯重症医学’医生,即使培养出,我国现有的资源和发展水平也难以承受如此大的重症救治资源消耗。”郭强说,专科医生经过3~6个月重症能力的系统培训、严格考核和2~3年再更新考核,也能具备基本重症救治能力,我国的重症救治能力将会很快提高,大大促进重症医学的发展。

        当问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时,郭强果断地回答,一定要将新冠肺炎的机制理清楚,建立相关防治体系,将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最近,郭强和苏大附一院其他医护人员及苏州大学医学部教师组成科研团队,正在把临床一线的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撰写相关论文,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探路。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丁 姗)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