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2日 星期四

    在一个多小时的答辩沟通中,交流基本顺畅。但在最后一位答辩委员会委员提问时,网络突然掉线,答辩人根本听不到这位专家的意见……截至目前,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院校,已开展春季毕业研究生线上答辩——

    线上答辩:权宜之计还是发展趋势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2日 08版)

    3月6日浙江大学博士生线上答辩现场 资料图片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上半年毕业研究生学位授予相关工作》,明确对已完成学位论文、尚未进行答辩的春季毕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组织开展远程视频答辩。

        按照惯例,现阶段正是硕博毕业生的答辩高峰。受疫情影响,线下答辩均改成线上答辩。截至目前,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已开展线上答辩工作。

        与传统线下答辩相比,线上答辩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线上答辩的出现,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预示着一种发展趋势?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1.技术准备不可或缺  

        受疫情影响,即将毕业的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付睿一直待在老家大理,无法返校。是否能够按时答辩顺利毕业这个问题一直让他忧心忡忡。一周前,他收到“预答辩如期进行”的通知,“不出所料,形式改成了线上”。

        为了这场线上答辩,付睿花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而下载专门视频软件、调试设备、寻找网速稳定的地方,是他此前答辩从未做过的“技术准备”。

        “心理上有点紧张,不踏实。”最让他担心的是,预答辩时网络万一出现状况,会影响答辩效果。

        目前,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采用预答辩制度,即在正式答辩前,对论文预先审核,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修改和完善,从而保证论文质量。

        在这场有三个学生参加的线上答辩中,付睿最后出场。按照事先的计划,付睿介绍了这篇“教育治理研究”论文的框架,而论文要点在PPT上实时呈现。五位答辩委员会委员在屏幕的另一头仔细观看。

        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刘来兵告诉记者,在答辩前,专家们已审阅了答辩人的学位论文等资料,形成了一些思考,每个专家都是带着疑问去的,各个环节均按照要求进行。

        一个多小时的答辩沟通中,交流基本顺畅。但是,在最后环节,一位答辩委员会委员提问时,网络突然掉线。付睿根本听不到这位专家的意见。因为是预答辩,后来这位专家又单独与他连线交流。

        最终,付睿顺利通过了预答辩,心里的石头也落下来了。根据专家的意见,他将对毕业论文进行最后修改。

    2.空间转换,标准不变  

        论文答辩从线下转到线上,发生了空间转换,但也不只是空间转换。

        在刚刚结束的一场“云端”博士论文答辩中,答辩主角是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王浩。在答辩一开始,他就被要求开启并转动摄像头,拍摄自己所处的环境,以证明环境独立封闭,符合答辩纪律要求。

        答辩全程氛围严肃。为了保证答辩质量、保证公开透明,网上答辩实现了全程录音录像、截图截屏保留。两个小时后,答辩主席公布答辩委员和督导专家表决结果:王浩顺利通过答辩。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全程参与了这次线上答辩的准备和现场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们为论文答辩的每个环节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出现突发情况都有应对措施,不会耽误答辩进程。”

        此前,华中农业大学曾有留学生因病无法返校参加答辩,采用线上答辩的先例。现阶段,受疫情影响,可能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使用线上答辩这一形式。李斌坦言:“不能因为答辩形式的变化,而影响到答辩质量”。

        “这场线上答辩中,由于网络信号问题,偶尔出现了卡顿,线上答辩的技术保障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李斌表示,这次答辩结束后,该校研究生院已经起草了一份《远程视频答辩工作规范》,正在提交审核,“线上论文答辩具体实施细则、相应程序流程规范,甚至是支撑线上答辩的技术要求都应涵盖在内,以保证这一学术环节的严肃性、专业性。”

        环节不少,质量不降,这是众多高校推行线上答辩的共同要求。

        中南大学宣布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将全部通过线上进行,并公布了《疫情期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环节流程》。为确保质量,四川大学提出,线上答辩还将引入质量督导制度。

    3.“线上答辩只是一种备选”  

        “平日里,学生的论文答辩可能需要邀请外校知名教授参与,但是,知名教授很难只为参加一个论文答辩,从外地专程赶来。在应对突发情况、缩短空间距离、节约成本上,线上答辩确实能够发挥优势。”李斌介绍,这场线上答辩吸引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的112名师生“围观者”,“借助互联网,让感兴趣的同学受到了一次学术熏陶”。

        线上答辩是否会成为以后主要采用的一种答辩形式?

        记者接触到的多名受访者表示,线上答辩的效果不如线下答辩,很难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表达空间,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衰减。在李斌看来,“线上答辩只是一种备选。答辩本身就是一种仪式,线下答辩有着更加浓厚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线上答辩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举。”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表示,开展线上答辩是疫情期间不影响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最优选择,但很难说它代表了一种趋势。“如果条件允许,众多高校仍然会选择线下答辩。”

        论文答辩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它代表着学生本人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和技能的应用水平。在这样的“关键性考察过程中”,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可能更为合适,面对面交流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沟通方式,不仅包括语言交流,还有非语言交流、行为交互等内容,“在线交流由于地域分离,难以体现面对面交流的优势”。赵建华认为。

        网络技术通信手段已经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也为线上答辩、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赵建华坦言,“在教育领域借助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依然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教育领域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所面对人群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其目标、过程和结果,也不是能通过简单程序化和指标量化而完成的”。

        (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