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管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伴随着宣传部长、副市长下馆子“光盘”和区县领导“带货”频上热搜引发网友“求同款”,已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从二级调整为三级的重庆,又像她特有的春天气息一样变得热烈起来。
重庆两江四岸地标建筑巨大的户外显示屏上,每晚都会在璀璨的灯火中突出展示战疫先进典型的形象。每当显示屏上打出“你们辛苦了,欢迎回家!”巨幅字幕的时候,坐在江边餐厅热气腾腾的火锅旁的重庆人都知道,又有一批不辱使命的逆行英雄从湖北回来了。
疫情发生之初,重庆曾被预测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重灾区。面对重重压力和质疑,重庆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充分利用融媒体建设成果及时将中央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措施发送给每一位市民。特殊的时期和畅达的信息,让重庆人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是如此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由公开透明和信息畅达形成的全市上下“同频共振”,让这座城市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始终有力有情、有序有效。
搭建立体融合平台
确保高效无缝传播
50多岁的秋孃孃,现在偶尔会带着5岁多的小外孙出门透透气。秋孃孃居住的重庆江北北国风光小区紧邻滨江路,她带着小外孙散步的时候能看到江边疾驰而过的车辆和已经复工在建的跨江大桥,不过她更关心的还是社区和业主群里又发布了什么新消息。
秋孃孃的丈夫陈先生是一名驾驶员,春节后一直在江北区参与转运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刚开始那几天,各种传言让秋孃孃一家非常紧张。后来她发现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陆续发布了一些回应传言和谣言的信息,还有全市、全区的疫情防控情况和政策措施,包括疫情防控期间,在家里怎么锻炼身体,出门要注意哪些问题。丈夫有时也会打电话发微信说一些情况,只要是相同的内容基本上和微信群里发的完全一样。“我原来还担心多多少少会隐瞒一点,实际上还是政府发布的消息最快最准,也最有用。”秋孃孃说,“别的小道消息我现在一概不信不传。”
重庆与湖北山水相连,人员往来密切,经贸交易频繁;重庆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春节期间共有6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重庆还是著名的“网红”旅游城市,疫情发生前已经连续几个节假日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国第一。疫情暴发初期,曾有专家根据人口流动模型推演,如果不考虑其他干预政策,“重庆或将成为下一个疫情严重的城市”。这个判断一度在部分市民中造成恐慌,并引发了一些舆情。
面对一些市民的疑虑,重庆以一套迅速有力的“组合拳”,用行动对“我们必须自己管好自己”进行了回应:疫情发生后立即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项工作办公室和市级专家组,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对医疗预检分诊、监测筛查、病例救治进行规范;预先召开市场保供专题调度会,加强对疫情防控物资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生产组织和统筹调度。
更多更密集的信息通过“新立转”迅速传播出来:1月20日,重庆公布全市定点救治医院和区域中心医院,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宣传全市进入战疫状态,做好应急值守、物资储备和病例救治准备;1月21日,重庆出现确诊病例,当天的市委常委会确定了“测得到、治得了、控得住、管得好”的目标;1月22日,宣布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全部实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启动对全市列车、公交和重点场所全面消毒,对来渝旅客进行全面检测;1月23日,重庆提前采购的第一批储备清单上的物资全部储备到位,全市对公路、铁路、民航实行严格疫情防控。
“新立转”的大意是“新媒体平台立刻推送转发”。“新立转”的内容可能是连夜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相关决定,可能是某一项工作的具体安排,也可能是某方面情况的通报。通知“新立转”的时间不分白天晚上,可能是半夜、零点以后,也可能是早上五六点钟,甚至可能是一边争分夺秒校核“新鲜出炉”一边通知准备“新立转”。这个两个多月来在重庆报道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重庆疫情防控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激情”,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重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提前谋划、周密部署、靠前指挥,及时有力发声指导“全面战疫”的重要手段。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重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网信办和各区县迅速行动,搭建起确保疫情防控信息高效无缝传播的立体融合平台。市委宣传部指导各区县推广江北区利用小区业主微信群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的经验,在全市3万多个业主微信群中发布重要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内容等信息,及时回应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累计发布市级重要提示约300条次,各区县重要提示2000多条次,用疫情防控宣传的及时性、精确性和权威性,增强了市民战疫的信心和自我防护意识,提升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1月24日,重庆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市日均组织40余万人,3天时间就完成了对80%常住人口“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拉网式防控排查。
信息传播“互联互通”
特大城市“同频共振”
特殊时期千家万户居家自我隔离,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都可能通过“满城刷屏”迅速流传甚至引发不理性行为。城市管理者必须识风起于青萍之末,见微知著,见几而作。
疫情防控关键阶段,重庆预先发布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的情况,逐一罗列各大超市米、食用油、面粉、肉类、水果、水产品等品类的库销比,逐一罗列全市日均上市蔬菜和屠宰上市生猪的数量。居民在家里用手机点开,就可以仔细看媒体拍摄超市货架的视频。
疫情期间老年人搭乘公交车较多,特别是早高峰时段接近三分之一乘客为老年人。这一现象在2月初引发社会关注,舆论认为老年人作为疫情传播的易感染群体,更应减少出行。重庆城交公司2月6日发布通告,根据网友呼吁从2月8日起暂停使用主城区老年人公交免费卡,直到重庆结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还有一项拟实行的措施被迅速“顶回”后,舆论也很快从“吐槽”变成了“点赞”。有一个交通主管部门担心突然增加大量私家车上路不利于疫情防控,草拟了一份有序复工复产后限行限流的文件。重庆强大的传播矩阵,没有转发推送这个文件,而是迅速反馈了舆论对限行限流后迫使更多人乘坐公共交通可能造成交叉感染风险的担忧。相关部门得到反馈后,很快宣布暂不执行限行限流措施。网络舆论也从铺天盖地的吐槽,变成了“知错就改是对的”“都是为了大家着想,可能有时候考虑有点不周到,还是能够理解”“及时纠正错误还是值得肯定”等积极评价。
网友“拾遗说”在一个帖子中从六个方面“点赞”了重庆的疫情防控,其中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社情民意。“拾遗说”举了一个例子,他的一个同事1月23日出门打车的时候想,如果某辆车搭载过病毒感染者,怎样才能追踪到密切接触者呢?这位同事于是登录重庆的网络问政平台,建议疫情防控期间实行打车实名制。本来也就是随便说说,没想到很快就被采纳了。“拾遗说”认为,借助立体融合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能够帮助重庆在最短时间实现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查漏补缺”。
发挥网络传播即时、海量、个性、互动、融合等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知识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推送到千家万户,生动讲述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传播“暖新闻”,凝聚正能量。截至3月19日,全市疫情防控网上报道总阅读量达45亿人次,正能量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8亿人次,手机报集群日均覆盖800万人次。特殊的时期和畅达的信息,让重庆人感受到自己与这座城市是如此休戚与共、心手相连。许多人已经习惯了通过一条又一条及时准确的信息把握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的节奏,调适自己以便更好地与整个城市“同频共振”。
释放融合能量
精准服务发展
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城市已经重现勃勃生机。但经此一疫,生活应该有所改变。
3月6日,重庆市文明办启动“吃得文明”主题活动,通过全市媒体融合平台倡导文明生活好习惯。尚未完全从疫情中走出来的重庆人对此反响热烈,已经发布的70余条信息点击量突破千万人次,35条相关内容的阅读量也超过了1127万人次。
信息畅达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也在持续发力。3月3日,重庆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的40条“真金白银”政策措施,随即通过“新立转”向全市推送调查问卷,跟踪落实情况,收集意见建议。
3月11日、12日、13日,云阳县连开3场新闻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精准解读落实40条将给县内企业带来哪些“利好”。“3月4日,我们已经按照‘一企一策一包’的原则为每家一般纳税人企业量身定制‘税费优惠加油包’,帮助他们把政策红利具体到了一元一角一分。我们还将按照网格化管理机制,通过微信、QQ等平台建立企业工作群,分门别类地为两万多家小规模纳税人进行政策宣讲和解读。”云阳县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洋说。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庆各区县融媒体中心精准满足群众信息需求、精准服务群众生活需求、精准丰富群众精神需求,展示了媒体融合的强大能量。綦江区融媒体中心发布的“周知性”通告,浏览量超过1亿人次。融媒体中心还与区残联和公益组织通过大美綦江App开展了“星星孩子宅家康复,我来帮你”线上教学,提升孩子的家庭泛化能力和孩子家长的实操能力;联合区残联和一家电商平台开展助销助农助学线上直播,帮助贫困户卖掉了5万斤滞销柑橘,还创造了一天销售700斤牛肉的业绩。
像綦江融媒体中心一样,更多的区县融媒体平台在强化防控知识和权威信息传播、回应社会关切的同时,探索建立“问政”、志愿服务、“云上课堂”、“媒体+电商”、“我为家乡卖土货”等深度服务受众和区域发展的机制和平台。
3月11日,重庆市发布《关于加快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的意见》,决定加速发展重点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金融服务等四大类线上新业态,积极探索发展“宅生活”“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六大类线上服务新模式。“疫情对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将坚持‘网格+网络’和多方联动治理,健全城市管理和现代治理体系,促进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重庆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