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复工复产的重要转型阶段,湖北和武汉也正在保持防控张力,在全力救治确诊病人的同时,努力争取赶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教育主战场,应当积极参与到复工复产的进程中,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形态构建,履行好自己的特殊使命与时代责任。
当前的复工复产,作为一个特殊的转型阶段,其特殊的使命和难点在于,既要外防疫情输入,又要内防疫情反弹,巩固和发扬两个多月新冠肺炎阻击战取得的积极成果,既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要为全年的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以确保全国能够按照预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对于高校来说,只有依托于复工复产的成功和获得的经验,才能开启期盼中的复学阶段。
当前我国的复工复产,就其基本情况和发展目标而言,大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是把春节期间由于疫情来袭而中止的工厂、企业以至生产体系加以恢复,使之活化,恢复产能。可以说,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规模比较大、上游和下游产业链目前仍然比较完整和稳定,原材料、劳动力和投资也比较充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他们的复工,相对而言比较直接也比较容易。
其次,在较高层面上,是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与升级。由于疫情袭来并持续了两个多月,很多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的国内生产链,已经严重受损甚至中断,而国际疫情“大流行”又带来国际生产链条的中断,加之劳动力回归受阻,一些传统的中小微企业难以维系和支撑,可能会受损以致消失。但一些新的产业在兴起,并展现出巨大前景。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复工复产就是一次产业结构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型与调整。
再次,在更高层面上,本次复工复产应当成为谋划中国产业结构革命性升级的战略性机遇。第四次工业革命条件下,社会信息化迅速扩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将深度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立足于高科技的全球分工体系更加明晰,对国际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各国需要重新定位在全球生产和消费体系中的位置。我国应当化危为机,自觉推进中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与时代性提升。
大学是我国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等的重要机构之一,应当自觉发挥特殊优势,积极参与到复工复产进程中,努力促进产业转型和新产业形态构建,做到“顶天”“立地”“育人才”,履行好自己的特殊使命与时代责任。
第一,所谓“顶天”,是要努力站在当代人类的基础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前沿,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以来我们由于科技落后而被动挨打的局面,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由学习、追随、同行到领跑,在高新科技革命中走到世界前沿,并以其引领中国产业体系的革命性发展,努力创造当代中国的先进科学——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一体化体系。
第二,所谓“立地”,是要努力立足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社会现实,尤其是探索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蕴含的科技需求,探索当代中国的实践需求并以此推动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产业结构的应用性孵化和实践性发展,深度解决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来提升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品位与品格。
第三,所谓“育人才”,是要努力将先进科学技术和当代人类文明结合起来,将当代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优秀人才培养内在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内在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体系,塑造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兼具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一代新人。
(作者:欧阳康,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系二级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