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登临检疫、收集健康申报情况、红外体温监测、鼻咽拭子采样、安全转运……一道道关卡犹如一道道防线,身穿防护服的海关关员走上“战场”,用担当和使命守卫国门安全,打响外防输入的攻坚战。
海关关员在抗疫一线
“有旅客发热,伴有咽痛症状。”听到对讲机里同事的通报,广州白云机场海关旅检一处卫生检疫科带班组长唐书俊就会和同伴一路小跑到测温通道。隔着防护服和护目镜对旅客进行采样,唐书俊汗如雨下,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护目镜里的水雾。“就像在危险的边缘试探,病毒好像就在眼前飘浮,要抓住它,也要防好它。”唐书俊说。
每天清晨,深圳湾海关卫生检疫专家组组长郑茜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和口罩,早早到现场检查“防疫墙”的每个环节。从无到有设置医学排查室、重新启用传染病排查室、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大家都放心把健康交付到我们手里,我们必须守牢阵地!”过去两个月的每一天,郑茜走遍了出入境大厅、客运车道的每个角落,确保客流高峰时“防疫墙”运转顺利。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内,拱北海关所属大桥海关监管五科党员谢志斐负责流行病学调查,每天都要和入境旅客“唠家常”。一个个细节串联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可供追溯的“疫情档案”。“去往的城市、住过的酒店、搭乘的交通工具、接触过的人……全都要聊。这是一份完整可供追溯的档案,关键时刻可以保护‘一串人’。”谢志斐说,对于高风险旅客,无论是否发热,流行病学调查都必须详尽。
“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一定要顶住!”伴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值机处值机三科科长兼党支部书记周银漪的“战地动员”,值机三科开足马力,从容应对这场战斗。为提高效率,周银漪总结出“五个提前”工作举措,根据各种突发情况进行动态统筹。
“不要好奇,请远离!”
“不要好奇,请远离!”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旅客入境通道,有一块约20平方米、用灰色围挡隔离的空间,门口贴着一块警示标语,这是入境大厅“最危险”的区域——有症状旅客排查区,有明显症状的旅客都要在该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和样本采集。
机场海关旅检三科吴勇就驻守在这里。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旅客在这里进行鼻咽拭子采样后,直接通过病患专用转运通道抵达停机坪,再通过120送医就诊。春节以来,吴勇和战友们每天要面对2000多人次的出入境人流,有时候一次驻守就长达七八个小时。防护服里是湿透的衣服,护目镜里布满水雾,不能喝水、不能进食也不能去洗手间。
凌晨时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个入境检疫小高峰袭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2航站楼内,高峰期每小时起降超过10个国际航班,约1600名旅客同时通关。广州海关所属白云机场海关全员进入“作战”状态,一个个问题摆在值守的白云机场海关副关长杨杰面前。
12条自动测温通道已全部开启,但旅客要逐一进行健康申报和测温,通道拥堵怎么办?“加开人工通道!”杨杰当机立断。多名关员紧急到位,手持测温仪对旅客测温;填报台不够用了怎么办?发现多名发热旅客,负压排查室即将饱和怎么办?杨杰又马不停蹄,协调机场方迅速加建临时排查室、设置等候缓冲区……一波小高峰过去,杨杰走进休息室,没有休息,而是对刚刚奋战一轮的同事们说:“下一个早高峰是凌晨3点,在T1航站楼,我们赶紧准备。”
打开那个“蓝色的箱子”
上午十点半,一个蓝色的箱子,被工作人员急匆匆地送进了青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病毒检测实验室。普通的蓝色箱子,却因为醒目的“中国海关防疫工作箱”的标志,显得庄重而神秘。
这个箱子里,是采集好的新冠肺炎检测样本。实验室要做的,就是尽快做出样本的检测结果。在箱子送到这个实验室的同时,整个航班,甚至整个机场,都在等待实验室回传的检测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决定着整个航班后续的处置程序。
滕新栋,33岁的医学博士,青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病毒检测实验室的技师。在这个防疫的特殊时期,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箱子的分量。双重口罩、双重手套、护目镜、防护服……虽然对防护流程已经了如指掌,可是他丝毫不敢大意。滕新栋明白,蓝色的箱子一打开,就是打开了未知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机场航班来自全球各地,而滕新栋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要把病毒挡在国门之外。
青岛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病毒检测实验室与新冠肺炎病毒的遭遇战,从大年初二就打响了。滕新栋和妻子大年初一就从老家提前赶回并主动请战。最近一段时间,检测样本的数量剧增。为尽快得到确切的检测结果,早一秒为口岸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检测数据支持,实验室经常不分昼夜开展检测。滕新栋和同事们专注地操作,实验室好比无声的战场。
(本报记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