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援鄂医护人员被誉为“最美逆行者”,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作为医护人员的父亲或母亲义无反顾奔赴湖北,他们的孩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留守儿童”。父母援鄂给孩子心理带来怎样的影响?据报道,近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与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联合组成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对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援鄂医护人员的英勇行为给孩子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收获了感动、勇敢和爱心。
课题组抽取了45名杭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和51名非援鄂家庭子女,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比较研究。对“疫情期间你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这一问题,援鄂医护人员子女的第一选择是“感动”,占48.5%。对于“这种心理感受主要来自什么原因?”这个问题,71.1%的援鄂医护人员子女选择“父母去湖北援助”,42.2%的援鄂医护人员子女选择“战疫一线人员事迹”。课题组认为,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内心的感动来自于孩子的观察学习。这就启发我们,家长以身作则,社会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同向发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援鄂医护人员子女通过观察其父母所表现的英勇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形成了正强化,孩子从中获得了学习。
父母援鄂会不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带来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援鄂医护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甚至比非援鄂家庭子女更好。课题组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在“恐怖因子”这一项的得分上,援鄂医护人员子女显著低于非援鄂家庭子女,也就是说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对疫情的恐惧感要显著低于非援鄂家庭孩子,表现得更加勇敢。在儿童阶段,其语言、行为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与其关系最亲近的父母的言行及情绪情感是主要模仿对象,正是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从“生物人”逐渐成长为“社会人”。对孩子的教育,空洞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大话一箩筐不如实事一桩,做好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对于“疫情期间孩子最担心什么?”这个问题,42.2%的援鄂医护人员子女最担心“父母的健康安全”,而非援鄂家庭子女中选择最多的是担心“学习问题”,占35.2%。这些数据表明,援鄂医护人员子女担心父母健康安全的人数显著多于非援鄂家庭子女。这些平时都被父母关爱的孩子,在父母冲在战疫第一线、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孩子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倍加珍惜曾经拥有的爱,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还会因分离时间越长变得越加深厚,亲子之间的距离无形中拉得更近了。这启发我们,教育孩子要打“情感牌”,做到以心换心、动之以情,开展“爱的教育”,通过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把爱心、利他、责任的种子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爱的能力”,继而生发为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爱情怀。
(作者:高亚兵,系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心理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