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传染性疾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健康、安全,同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从卫生应急、长远预防、健康基础等方面看,全面提升公民卫生应急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迫切性。所谓卫生应急素养,一般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能够迅速获取、理解和应用卫生信息、知识、规律和技能,并自觉遵守和从容做好与应急卫生相关的防护、消除、避险等卫生行为及能力,在此基础上,甚至能够有效参与有限的应急医学救援与防控。公民卫生应急素养越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就越能从容高效应对,越能减少防控成本,提高防控效率。
推进卫生应急素养教育养成
加强卫生应急知识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健康等公共卫生机构,要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群体的应急卫生知识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应知。可在临床医学等学科设置卫生应急专业(方向),积极推进卫生应急学科建设,探索卫生应急学历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同时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防等内容。
强化卫生应急技能掌握。以实践为导向,将卫生应急技能纳入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科学规划公民卫生应急知识技能的开发与培训,定期进行以实战为基础的公共卫生突发应急情景演练。强化各领域高危岗位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乡村、社区的卫生应急动员参与机制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别的卫生应急模拟等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中提升公民卫生应急素养,强化应急卫生知识应用及其技能水平。
加强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
日常卫生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行为习惯反映公民卫生素养的高低,而卫生素养是应急素养的基础。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来看,基础性的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还需加强。这既属于应急卫生素养的要求,也属于日常卫生素养的表现。
在宣传内容上,坚持科学态度,普及卫生常识,包括基础医学常识。基本卫生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普遍知晓、理解继而改变行为的过程。近来,各种打着“科学”旗号的所谓卫生知识的谣言扑面而来,误导了不少群众,也表明部分公民卫生预防及医学健康常识的匮乏。可见,在日常宣传中要不断普及相关常识,提升全民卫生健康知识素养。
在宣传方式上,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例如,通过开展卫生应急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构建覆盖面广、立体式、信息化的传播渠道,注重结合公民生活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健康知识,提升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宣传媒介上,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传播手段,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之际,人们往往在恐慌中接受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真假难辨,严重影响科学信息的传播和疫情防控。因此,要突出主流渠道和权威信息在卫生知识宣传过程中,特别是突发疫情防控应对中的作用,用科学知识占领卫生健康宣传阵地,切实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帮助公众科学规范地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夯实公民疫情防控的牢固基础。
构建卫生应急素养保障配套机制
当前,我国已经编制和发布了《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条目》,为提升公民有效防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缺乏与之配套的详细规范、防护措施、细则标准、操作流程等具体指引。在此基础上,还需建立完善其他相关应急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保障配套机制。
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增强卫生疾病防疫系统国家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上,将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公共事业,纳入国家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等系统中,设置专门编制机构,核定专门工作职能,进行长远规划设计,推进常态化、制度化、长效性卫生应急素养建设,健全科学完备系统的公共卫生预防及应急体系。
加大资源投入与整合。进一步强化卫生预防的公共性,增加国家财政性资源的投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资金要向卫生应急服务事业倾斜。适当建立市场化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全民应急卫生素养提升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比如,结合疫情防治规律,从应急卫生需求出发,公布应急服务项目,吸纳公益组织或社会力量,共同合作开发卫生应急服务项目等。
编制相关规划。统筹规划协调,科学设定目标,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及物资技术储备、重点倾斜乡村和中西部,加大信息科技支持,充分利用好健康中国行、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评选、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相约健康社区行等已有平台,推进公民应急卫生素养事业常态化建设。
探索进行卫生应急素养监测评估
进行全民卫生应急素养监测评估,是卫生应急素养建设事业的重要一环。在此次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下,更为精确地掌握、监测和评估我国居民卫生应急素养水平,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探索将公民卫生应急素养水平能力监测纳入法定公共卫生监测报告系统,全面完善各地卫生应急培训信息统计收集和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公民卫生应急素养实施工作的动态跟踪和监测评估,努力实现监测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监测、社会预测、群众评测等多种监测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和修正卫生应急素养教育培训、宣传普及、保障推进等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公民卫生应急素养动态跟踪—监测评估—成果发布—反馈提升的“系统循环”。
坚持科学预测、问题导向、情景构建、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监测内容、频率、方式和指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兴媒体、大数据等手段,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监测指标体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监测评估反映社会卫生应急素养的真实状况。
实施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制度,依法依规向社会发布公民卫生应急素养监测评估结果,适时发布应急卫生提示,充分发挥卫生应急素养监测评估的预测引导、激励监督和辅助决策等功能,为国家卫生健康、疾病预防控制等决策工作提供依据。在突发公共事件来临之际,积极配合社会预警和信息发布,为疫情防控或灾害及时处置提供民众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向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公众卫生应急需求信息等,以便快速响应和高效协调指挥。
(作者:高立伟,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