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但随着疫情全球大流行,海外华人的安全也日益受到关注。据报道,近日一位深圳妈妈面对媒体哭诉说,她的11岁儿子去年9月去英国读小学6年级,现在航班紧张,很多家长花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都买不到一张机票,而且多数国家机场都封闭,转机都转不过来。目前中国在英国有大约1.5万小留学生,而英国是有中国小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近日众多留学生父母开始呼吁政府组织包机将孩子接回国内。
儿行千里母担忧。国外疫情形势上升的大背景下,众多留学生父母担忧在外留学孩子的安全,这种最朴素的情感不难理解。而学校关闭,机票一票难求,呼吁政府包机接回孩子的诉求,也应该被理性看待。
事实上,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近日已明确回应了家长的申请诉求,称非常理解小留学生家长的担心,并表示,“把这个情况向国内主管部门反映,积极与国内主管部门协商,看能不能增加临时性的商业班机,或者是包机。”毫无疑问,在关键时刻,这种表态体现的是一种负责任的国家态度。
当然,此时此景下,在外留学生和其他华人群体,是不是都有必要回国,也需要作出理性权衡。一方面,是因为在外华人规模大,尤其是在全球因为疫情对国际航线予以管控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回国行动,包括政府撤侨行为,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风险管控,不是一个小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在外华人,各自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正如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所言,当下做好个人防护,让自己不生病是最好的办法,回国需要谨慎,要考虑自身学业和长途安全等问题。
因此,当下对在外华人安全的关照,最务实、理性的方式,也许是“双线作战”。一是,对那些处于疫情暴发最严重地区,且相对弱势的在外华人群体,如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未成年留学生,可优先考虑包机撤侨,并回国予以统一的隔离防疫;二是对那些面临实际困难,又暂时不便于回国的华人,则可利用海外的政府资源、市场力量,采取就地安置的方式,给予必要帮助。
全球性撤侨的一个突出难题,体现于在外华人数量多、规模大,但从另一角度看,在外华人数量多也恰恰为他们在国外的互帮互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方面,驻外领事机构、国企等政府机构、企业,可以在信息共享、资源调配上为需要帮助的华人群体搭建平台,为他们的抱团取暖、避免被孤立,提供信息和资源基础。另外,也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或利用对外援助团队,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生活、隔离空间,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具备技术和平台优势的企业,主动集结一线战疫医生,为海外同胞提供免费在线问诊和心理疏导服务。而相关企业和平台以及公益组织等,有全球驰援的意愿和行动,驻外领事机构也可以通过加强资源对接、借力外交机制,让这些跨国、隔空帮助,更加科学、高效。其实,过去近两个月的国内抗疫,在资源分配、应急响应、医疗常识普及上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且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进展,这些都为对海外华人的照料乃至助力其他国家抗疫,腾出了更多空间。
就现实而言,尊重和平等对待海外华人的回国行动,切实保护他们的在外安全,也需要全社会剔除一些狭隘的非理性情绪。应该看到,海外华人属于骨肉相连的同胞,回国是他们的权利。帮助他们抗疫,确保他们安全,既是国家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助力全球抗疫的重要一环,在根本上可以说是对国内疫情防控的接力和巩固。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