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上海:超大城市靠什么“守放自如”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5日 01版)

        【全周期管理,这些城市这样做】

        春风又绿江南,春色再满申城。3月22日,上海恢复开放的337座城市公园迎来游客37.8万人次;上海58家实体书店联手举办春季图书大联展,热情迎接读者回归;上海体育场所已全面开放,小伙伴们相邀奔向运动场。

        护佑这样的活力和美好的,是这座城市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防控运行体系——在上海浦东机场,海关关员、公安民警和来自上海16个区的驻点人员24小时全天候坚守。仅上海海关就已调配1339名关员支援空港一线,进一步强化口岸与地方联防联控,将闭环式管理落实落细。

        与此同时,上海在已有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新近布控182家社区发热门诊“哨点”,进一步延伸防控末梢。强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这座城市的坚韧后盾。

        有市民赞叹:“防疫,上海深谙动静之道。”一座常住人口2400万的超大城市,守得住、放得开,靠什么做到“守放自如”?回答是,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城市治理。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疫情,上海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以“全周期管理”的理念贯穿城市治理,以“绣花”功夫守护人民的城市,交出让人安心的答卷。

        科学治理,因时而动:

        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对于超大城市而言,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的人口密度和人员高频流动等特点,都让疫情扩散风险格外复杂而严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上海被认为是中国除武汉之外防控压力最大的城市。有外国学者根据数据模型推算,预测上海可能有80万人感染。即便在较为乐观的估计下,也至少将有8万人感染。然而,截至3月23日24时,上海累计报告339例本地确诊病例。这座城市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将雷霆万钧的举措和精密周到的部署融为一体,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传染病防控就像筑坝,坝筑得及时、坚固,才能阻挡汹涌而来的洪水,减轻“下游”医疗救治的压力。

        1月20日,上海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警报正式拉响,城市里一道道“防护坝”迅速筑起。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1月25日,上海加大对来沪社会车辆筛查力度,加大对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监测和排查力度,关闭4200多处旅游文化设施,减少人员聚集。

        把好道口,上海逐渐将防疫重心放到社区。“上海的防控体系很好,属于少林派,非常干净有力,社区防护强大无比。”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这样评价。

        与此同步,加快信息发布,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健康科普,稳定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大年初二开始,在上海市疾控中心2号楼会议室,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至今已连开近60场,及时回应市民关切,澄清谣言、消除焦虑。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上海抗疫的重点又转到严防境外疫情输入,16个区的驻点人员火速进驻浦东、虹桥两大机场,24小时不间断值守,专人专车集中接送需居家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岸防控,动态调整措施。国门一线“篱笆”越扎越紧,形成“从舱门到家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一系列硬核举措因时因势而动,彰显上海城市治理手段的科学、严谨和敏捷。这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超大城市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城市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和尊重。无怪乎网友总结:“疫情的状况在变,关注的重点在变,百姓的需求在变,处理的手势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安定和安全。”

        系统治理,统筹兼顾:

        增强城市治理的弹性和韧性

        一流城市对一流治理的追求,体现在平时的细水长流之功,也展现在应急管理的快速有力响应。而如何实现城市治理在“平时”与“战时”间的高效切换,对城市治理的弹性和韧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月10日起,上海企业有序复工。“上海开始做一道奥数题,题目是:防控疫情+复工复产,如何两全其美。”有人这样打比方。一个多月来,上海交出的答卷依然出色。

        3月19日,记者走访浦东新区多家重点企业,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良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订单饱满,生产繁忙,所有员工都精神饱满,我们要把失去的进度抢回来,牢牢保住全年生产目标。”这家员工总数超2万人的造船企业,返岗复工率已有95%以上。3月16日,他们建造的全球首艘应用液化天然气动力的2.3万标准箱集装箱船已进入试航,正朝着4月底交船的目标全力冲刺。

        在浦东康桥工业区,由跨国企业ABB集团投资建设的机器人超级工厂,正按原计划开始厂房建设。“新工厂2021年投入运营的进度表不变。”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总裁李刚说。当天,浦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9.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部复工,所有产业投资项目均已复工。

        可喜的数字背后,是精细、快速且不失温度的城市管理和服务。2月8日,上海出台“28条”,包括税收优惠、减免租金、金融支持等政策,打出“组合拳”,支持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各区各部门主动作为,当好“店小二”,“花式”服务精准对接企业不同需求,打通复工复产“堵点”,形成面向企业、产业、创新等多维度的扶持体系。还有一个细节颇具“上海风格”:为应对疫情,短时间内,上海各行业陆续紧急出台80多个行业标准或规范,让餐饮、商业、民政等领域在防疫战疫工作中有章可循,既规范有序又提升实效。

        在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研究员看来,上海很好地实践了“全周期管理”的理念,按照疫情发展进行全过程跟踪,从发现、隔离到治疗,从社区管理、居家隔离、信息监管等都形成了科学的闭环。“全周期管理理念,实际上就是顺应现代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趋势,适应要素快速流动、功能快速集聚、辐射和影响力更大等基本规律,通过全过程跟踪管理,提高现代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智慧治理,精准施策:

        将“绣花”功夫融入全周期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疫情是一场治理大考,是对各条战线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磨砺提升,是对城市治理网络的实战检阅。“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上海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两张王牌”。

        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上海在疫情期间试点上线“随申码”,采用绿、黄、红三色动态管理,人员健康状况一目了然,以此助力精准防控,为复工复产、市民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随申码”的功能还在不断升级完善。

        入沪通道人流量监测、社区疫情动态防控、企业复工、商铺复市、工地复产,徐汇区成立疫情防控大数据工作组,凭借在基础数据领域的“先天优势”,打造一座大数据的“超级工厂”,出产的大数据“产品”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复苏提供“数字屏障”,输送“数据养分”。

        记者在位于普陀区的轨道交通14号线真如站施工现场看到,这里已全面按下“复工键”。一个多月来,普陀区各相关部门拿出更多量体裁衣、量身定制的办法,让辖区企业有真感受、能真受益。

        南京路上的新雅粤菜馆,每张餐桌上多了一套公用叉勺。这是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设计指导,新雅粤菜馆参与开发的。黄浦区率先推广餐桌公筷公勺,首批100家餐饮企业响应。城市的烟火气中,“一筷一勺”见文明。

        有条不紊、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背后,是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和精心编织的“两张网”。上海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赋能精细化治理,查不足、补漏洞,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闭环,把治理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不断提高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认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着眼结构中的多样性,强调关注不同对象、不同环节、不同领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全周期管理”作为管理学理念应用于城市治理,着眼过程中的周期性,强调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时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将全周期的理念贯穿精细化管理,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时而动,才能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在新时代的整体跃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专家点评】

        智能防控 人文关怀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对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超大城市尽管人口众多、规模巨大,但本质上是由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空间单元、一个个生产生活行为,以及分分秒秒、白昼黄昏、春夏秋冬等时间因素组合而成,而城市中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最早也就潜伏、酝酿于其中。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有利于见微知著,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其次,超大城市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上已在倒逼其城市治理必须更精细化。如上海打造的“一网统管”,可以精细地感知城市运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研判风险、应对处置,非常符合“全周期管理”的要求,既有助于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式防控风险,也有助于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超大城市的每个角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