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民以食为天,食安则民安。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前,春耕备耕处于关键时节,疫情防控容不得一丝松懈,春耕备耕也不能有一刻耽搁。农村各地要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抓紧做好春季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加强春耕备耕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推动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突破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千方百计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
短期看,疫情对农业产业的冲击是突发的,是诸多影响农业正常生产的偶发因素之一。疫情对农业的影响集中在农资储备与运输、农业生产资金筹备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几个方面,这考验着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长期看,中国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农业应对突发事件冲击的减震能力,必须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如此,方能强化农业基础,夯实第一产业链条。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倡导绿色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已成为新时期食品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深化第一产业内结构调整,是绕不过去的课题。此外,还要夯实生产体系中的生产基础。笔者认为,要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农业大数据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使用,夯实生产体系基础,进而增强农业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夯实第一产业链条,还需不断探索经营体系创新实践。一方面,要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需求终端有效对接,提高其“以需定供”的意识和能力,探索产业链逆向整合的具体实践模式,解决农业产业链中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协调的突出矛盾,促进产业链增值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引进产业链其他环节利益相关主体,增强产业链竞争能力的优质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产业链稳定性、竞争性、产出效率和比较效益。
农业产业链根基在农村,延伸至城市,联结城乡,利惠工农。只有农业产业链根基牢固,农业抗风险能力才能强化,农村才有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的产业基础。只有农业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农民才有分享产业链增值利益的物质基础。只有农业产业链联动的效果持续,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稳步推进。筑牢农业产业链条的坚实根基,将为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作者:李孝忠、李翠霞,分别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