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四个数字排列在一起,很普通,不过对于我来说,却是一段回忆的闸门。1453次,北京西开往江西的列车,见证了我当初负笈求学的路程。想家时,“1453”偶尔也从脑海里一掠而过。这是一根思念的线。
当我再次踏上这趟列车,有莫名的亲切。相对而言,设备简陋,总体布局朴素,但整洁、温馨。现在,车次已经升级至K1453次,“K”指代快速,不过在列车长阮锦超嘴边,这是“普速列车”。也是,以前用“T”指代特快,“Z”指代直达,如今都已经被“G”这个高速给超越了。
但超越不意味着取代。阮锦超脱下工作帽,从中翻出一张时刻表,手写的,站名用黑笔,到站、离站时间用红笔。他指着“大营镇”,说这个站点在河北衡水枣强县。“我们这趟车,一下子让这个站周边的人跟首都北京有了紧密的联系。高铁都甩过去了,我们停三分钟。”说话时,他的眼神里多了一分神气。
这个“90后”,是武汉人。这个春节正好倒班,原本计划回武汉陪父母过年。哪知道遇上新冠肺炎肆虐,一切都得重新安排。他在朋友圈里时常发布一些跟疫情有关的信息,为家乡亲人加油,为铁路人加油。
阮锦超的微信昵称是“奔跑的轮子”。他说,人要有向上的姿态。
同是“90后”的列车员肖雪,第一次跟北京的情分是一小时。
1997年出生的她,家乡在甘肃庆阳,求学在陕西宝鸡,生活在江西南昌,瘦弱、清秀、爱笑。
1月20日,她随车出发,前往北京。这是她的首次北京之行,“很兴奋,北京嘛,咱们国家的首都,以前觉得在书本、照片、电视、手机里边。这次总算来了!”
1月21日,历经24小时1分,列车于11时51分抵达北京西站。肖雪站在车厢门口,给有需要的旅客搭把手,以漂亮阿姨的身份跟小朋友挥手说再见。然后是扫地,拖地,收拾残余垃圾,打扫卫生间,清洁洗脸池,整理窗帘……匆匆忙乎一阵子,肖雪又站在车厢门口迎接旅客:“请大家不要拥挤,排好队。”“请把车票拿在手上。”“注意脚下安全。”“这里是K1453次,终点是江西赣州,别上错车了。”……12时51分,列车准时启程。
肖雪的北京一小时,就这么结束了。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啧啧啧,这风吹不得,太窜头。”紧跟着附上两个“皱眉”的表情。
像肖雪这个年纪的,“夜跑”是时尚。肖雪说自己今后要习惯“跑夜”。这个春节,她一个人在南昌租住地度过,这是她第一次离家过年。她觉得自己还行,“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说着,笑意漾开了。微信里,她的个性签名是:“人生只需一人,知我冷暖,懂我悲欢。”
冷暖悲欢,是人生的面相。一趟列车,是光阴的容器。一段旅程,是社会的棱镜。
在这趟列车上,有一则广告,说是下载一个客户端,可以免费看书100年,推荐的热门书目包括《流浪地球》;一个中年妇女的手机铃声响了,是“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接通电话聊了几句,跟对方说“你还是跟我们家那个说吧”,就递给了一个板寸男;有小伙子用手机一边看网剧,一边啃鸡爪,列车员路过要动手收拾,连忙摆手,“自己来,自己来”;一名女列车员在车厢里一边走,一边轻轻念着“14车19下”,一遍又一遍,这名乘客有事要办,女列车员怕自己忘了,就念叨起来,后来得知她叫车轲;高中男生拿着一本《决胜2020语文高考精品资料》,听妈妈在旁边说得激昂,“只要努力,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正在静静地读《呼兰河传》,一幅美丽的画;尽管爸爸在一旁抛出“睡着有奖”的诱惑,小学男生还是在深情朗诵,“春天到了,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绿绿的,嫩嫩的,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
(作者: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