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元宵节后,各地复工复产脚步加快,中国经济的马达日益轰鸣起来,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正全力展开。
一个个蓬勃向上的细节,正在印证着中国经济潜力巨大,韧性十足——减免房屋租金、延期缴纳社保、采取贷款展期……一系列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开复工的燃眉之急,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与力量。
一个个新业态的崛起,正在诉说着中国经济逆风前行,无惧风雨——“宅经济”“线上消费”“云端办公”“码上防疫”“无接触服务”……这些新变化,源于新需求创造出的新供给,开创的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受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不免遇到短期困难,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更有长期向好的定力与潜力。
1.“云端经济”“指尖经济”爆发: 中国经济有韧性、有后劲
在河南省商丘市老王集乡镇上,出生于1997年的苏宁零售“云”老板高成伟用新思路将产品卖到了天南海北,门店销售迅猛提升,半个月内实现线上开单近28万元、线下自提销售6万元的成绩。“疫情给我们关了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的线上运营逆势上涨,通过微店、推客还有社群,以及很多熟人乡亲咨询购买,这段时间线上订单翻了好几倍。”高成伟说。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黑天鹅”,也是“风向标”。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不改稳中向好基本面。居家隔离、交通管制给实体零售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到家业务、在线销售的“爆发”。
和高成伟一样,诸多零售商借助O2O优势,用转到线上销售的策略化解了线下闭店的冲击,借助社群及在线营销,有效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了经营业绩的逆市上扬。数据显示,健康家电、百货品类商品销售同比大幅增长。
随着全国范围内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云办公”“云开学”催生大量“云端消费需求”。数据显示,今年1月底至今,苏宁零售云笔记本电脑销量增长超10倍,打印机销量同比提升7123%,键鼠套装销量同比提升1233%,华为、联想品牌电脑销量同比增长1392%与614%,学习机销售同比提升4740%。
这组亮丽的消费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消费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疫情不改中国经济基本面,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而快速发展的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说。
以完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做支撑,疫情面前,依赖“指尖消费”的“宅经济”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2月19日,美团发布了《2020春节宅经济大数据》,展示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模式的变化。食材类商品外卖平台的平均销量环比增幅达200%、购买非餐饮类商品的平均客单价增长80.7%、“90后”以53%的比例占据外卖平台主力军地位……而外卖“无接触安心送”服务,也为强化“指尖消费”习惯提供了保障。
毋庸置疑,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小的影响,酒店餐饮、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均受到不小的冲击,而且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相对于2003年的“非典”而言,此次疫情波及面更广。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中国经济之体量较17年前已经大幅“扩容”,且业态更为丰富,创新力大大增强,应对严峻挑战的回旋余地更大。
中国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疫情这只突然冒出的‘黑天鹅’,只是短期突发事件,暂时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波动,但拉长时间看,疫情不会对中国经济有太大影响。信息消费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强劲动力,被点燃的‘宅经济’释放了在线购物、在线娱乐等消费的上涨空间。”
中国经济的韧性植根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也在一次次迎接挑战中得以强化。“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短期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表示,很多消费只是延期了,待疫情结束后会释放。此外,疫情期间,网络购物、线上课堂、远程办公等行业加快成长,都体现出中国经济巨大的韧性。
2.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凸显:中国经济有定力、有潜力
在武汉多个医院的隔离病房,远程医疗机器人正协助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有了它的帮助,医护人员可以实现远程查房和远程会诊,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大大节约医疗资源。而这些远程医疗机器人的“大脑”正来自浙江绍兴柯桥。由绍兴金柯桥科技城内的企业浙江北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核心传感器,应用于远程医疗机器人上,已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上岗”。目前公司正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供货能力。
“此次疫情来袭,我们及时供应传感器,使得医疗机器人第一时间送往武汉,基本上送到当天就可投入使用。”浙江北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阮海波介绍说,医务人员通过手机及Pad远程控制机器人的行动,方便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同时,不同地区的专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远程会诊,提出指导方案,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替代重复性劳动、防止接触性感染、赋能疾病诊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在医疗领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前景也更加明晰。随着更多企业和机构接纳机器人、更多人才投身机器人行业,机器人有望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除了机器人以外,5G远程诊疗、5G“云监工”直播也在此次防疫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背后,则是中国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已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正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使机器人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服务百姓生活。作为机器人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经逐步从工业制造领域延伸至智能服务领域。
线下影响,线上弥补。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制造业诸多企业也正在通过数字升级拓宽空间,降低疫情带来的损失。
武汉工厂是联想目前最大、最先进的自有工厂,手机生产线物料进场、贴片焊接、包装运输等都已实现自动化。虽然疫情不可避免地带来短期生产滞后,但智能化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联想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说,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已经开始部署利用5G传感与互联提高生产安全与质量。“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智能不仅代表着效率,更是对冲风险的有效手段。”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工信部已部署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下一步,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保障供应链的完整,做好生产协同。
事实证明,疫情当下,各行各业也在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来应对挑战。业内人士指出,危中寻机,新业态和新动能不断涌现,企业转型升级抓住“新契机”,中国经济仍然有足够的韧性,仍然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3.企业自救、政策扶持加力:中国经济有耐力、有活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办法总比困难多。”2月以来,每天超过3万人在淘宝开新店,其中超过两成来自线下店铺。随着全国复工潮的来临,淘宝上的生意也开始活跃。餐饮店把后厨变成了直播间,大厨直接带货,汽车4S店开直播卖车,房产顾问开直播“云卖房”……一些线下不方便开门的传统行业,也在排队开淘宝直播“云复工”。
考验长跑运动员的是耐力和体能,疫情面前,中国经济也在经历一次长跑,背后支撑的也是“耐力和体能”。正是这种“耐力和体能”,让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这种自信从哪里来?
自信来自改革红利和开放动力——各地各部门近日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减免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支出,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承诺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等措施,支持和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的作用显著。同时,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道路上阔步前行。
自信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消费活力——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意味着与此相关的文化、旅游、健康等各种需求将进一步攀升。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而消费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都决定了中国经济有较大的潜力来应对挑战。
自信来自消费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就业升级的巨大潜能——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标的122.9%。这意味着,7年来中国创造了至少9100万个就业岗位,而就业形势稳定也是中国经济韧性最直观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农业、工业部门更强。以快递业为例,目前我国共有快递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他们支撑起了整个行业的迅猛发展。
连日来,秉着审慎客观态度,多家权威国际机构也对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为中国鼓劲加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中国经济继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IMF对此充满信心,相信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出现“快速且有效的反弹”。世界银行表示:“我们支持中国的应对努力,包括保持经济韧性的措施。”
“尽管出现暂时困难,但中国经济仍有很大潜力。”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教授哈桑·阿布卡斯莫夫说,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转型的潜力、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都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战“疫”胜利曙光就在努力的前方,中国经济新的春天也在前方。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