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万物初醒。
伴随着非防控重点区域疫情趋于缓和,各地区逐渐进入“解封”阶段。被这个格外漫长的假期所禁锢的人们走出家门,复工复产也陆续稳步开展,空气中弥漫着朝气和希望,生活正在“重启”。
声音是生命的象征。正如琅琅读书声是校园的灵魂一般,一座苏醒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是带着背景音的。办公桌前,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再次响起;建筑工地上,久违的金属碰撞声开始出现……马路上的引擎和汽笛声,车间里的机械轰鸣,没有一丝嘈杂的感觉,却让人平添一分安心。
我们充满信心,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乐观向上且勇于奉献。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一种态度来审视自己、迎接未来、面对挑战。疫情之下,那些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甘于奉献的志愿者,还有渴望改善生活的返城工人、辛苦忙碌的企业主,他们都充满希望地挺起胸膛昂着头,成为每一座城市熠熠闪光的风景。
我们充满信心,因为这个国家有着为梦想而坚持的优良传统。正如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风险也时刻潜伏在国家民族前行的路上。梦想的力量在于,它不会让我们受到一时祸福的扰动:身处低谷,梦想催促我们前行,即使与现实的搏斗接踵而来,但埋藏心底的梦想却如同种子,雨霁天晴后就会发荣滋长。
伴随东来春风,城市开始有了背景音。愿这声音,慢慢扩展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本报记者 赵明昊)
本期统筹:毕玉才
内容策划:季春红、赵洪波
版式设计:马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