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改中国经济基本面】
编者按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不能等,也不能缓。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本报今起推出《疫情不改中国经济基本面》栏目,理性看待短期经济数据起伏,客观分析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基本趋势。
2月19日,《淘宝经济暖报》显示:2月以来,每天超过3万人在淘宝开新店,其中超过两成来自线下店铺;同一天,我国96家中央企业所属2万余户主要生产型子企业的开工率已超过80%……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实效,民企国企有序复产复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每一天,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土地上,都洋溢着新的希望。
这几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医保费和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政策;北京研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等事项;上海推出36条新政全面深化营商环境建设……接续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面对疫情“大考”,中国走出更稳更准更快的改革步伐,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稳住了市场、稳住了信心、稳住了预期。
尽管暂时遭遇风浪,但是中国经济巨轮依然行稳致远。
简政放权 市场主体活力涌动
2月12日,广西,从提交申请材料到拿到商品条码,生产消毒液的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花了5个小时。广西标准院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实现联动协作,开通绿色通道,对广西防疫用品生产企业商品条码注册加急审批、特事特办,保障了企业防疫产品及时上市销售。
疫情来袭,简政放权的实践随处可见。面对一些短期内准备和提交材料有困难的企业,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不影响审批主体条件的情况下实行容缺受理,待疫情缓解后再补充;税务系统深入推进“非接触式”办税,在全国范围内185个税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上办税缴费范围;海关总署发文要求加快验放进口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简化进口特殊医疗物品检疫审批,简化加工贸易延期办理手续……
各地各部门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反应,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下的坚实基础。2019年,仅在市场准入领域,改革的成果就足够丰硕——“证照分离”改革在18个自贸试验区开展全覆盖试点;基本实现企业开办不超过5个工作日;133.9万户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退出市场;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种类由24类压减至10类;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扩大至21个省份。
在改革的持续加力下,市场的一池春水被有效激活:过去一年,我国新设市场主体2179万户,日均新设企业达到2万户,再创新高,活跃度为70%左右。
在改革的持续加力下,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成效有目共睹: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从上一年的46位上升至31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减税降费 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这笔退税来得太及时了,能有效充裕现金流,帮我们渡过难关,真是雪中送炭。”前几天,在税务部门开具电子退库书后仅2小时,云南曲靖能投天然气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收到了643.04万元的增量留抵退税款。
这只是税务总局出台的支持物资供应10多项税收优惠政策之一。对企业而言,还有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利好——2月20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传来好消息,2月起,各省份可对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三项社保的单位缴费实行免征,免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免征政策可执行到6月份,湖北省可将免征范围扩大到各类参保企业。此次阶段性减免预计可减少三项社保企业缴费5000亿元以上。
这是企业收到真金白银政策红包的一个缩影。刚刚过去的一年,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各项减税降费措施落地,数千万企业家和数亿百姓享受到了红利。
据了解,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稳定投资和扩大就业,对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地方细化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政策措施,确保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同时跟踪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同时,2020年,财税部门还将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扩大开放 外商投资信任不减
这几天,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重新开足马力,加速前进;跨国医药化工集团拜耳的处方药广州产品供应中心恢复生产,仓库员工戴着口罩,紧锣密鼓地装配货物……
疫情之下,跨国企业陆续复产复工,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投下信任票。
信任,源于疫情防控期间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措施的出台——加强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创新和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外资企业动态监测;设立海外疫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协调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信任,更源于长久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魄力——2019年,我国发布全国和自贸区两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不断缩减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范围。同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大幅拉长。出台外商投资法,提升外商投资服务能力和水平,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潜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得中国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5.6%。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继续压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两个负面清单;提升开放平台,指导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改革开放创新试点;加强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抗冲击的能力更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
(本报记者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