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复工复产,三个维度说“大考”

    作者:本报记者 张 翼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0日 15版)

    华电集团西藏公司所属项目有序复工。次旦平措摄/光明图片

    新兴际华集团所属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工作靠前开展,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许玮摄/光明图片

    国机集团东方红拖拉机复产人员已防护到位,制造生产正在进行。资料图片/光明图片

        【经济界面】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两条线”作战正在全国各地同步推进:“一条线”是抗击疫情前线,为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搏斗;“另一条线”是经济发展前线,为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凝心聚力。

        这是一个复杂严峻的局面:一方面,重要防疫物资生产刻不容缓,重要生活保障品生产绝对不能放松,交通物流运输和水电煤气能源须臾不能缺少,春耕备耕物资必须及时跟上不误农时,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决定着众多从业者的饭碗;另一方面,当前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阶段,各地返程复工面临着疫情防控压力加大的风险和考验,全面复工复产面临着返工人员不足、部分地区限制开工、口罩等防疫物资严重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不配套、交通物流不畅,以及资金压力大等问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两难形势下的复工复产,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整体经济实力、各级政府精准施策能力和各种企业应对困难局面生存能力的一次“大考”。

        从2月10日以来,复工复产在有序推进,“大考”的答卷已经展开,一个好的开端已经奠定。

    1.复工全景扫描,考验中国经济韧性

        2月18日,一条“上海又现堵车”的朋友圈信息引发关注并带来众多欣喜的留言,很多人感慨“能为生活而打拼,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朋友圈里对堵车的欢呼雀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全国疫情控制较好地区复工复产取得的明显成效,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持续复苏中。

        同一天,在北京,上午9时28分,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视频会议现场,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宣布:“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这项总投资79.6亿元的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是继该企业出台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十二项举措之后,又一项重大工程的开启。

        2月18日,国资委副主任任洪斌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疫情影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咬定目标不放松,确保任务不变、压力不减,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也是这一天,千里之外的浙江港口,杭州海关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的十六条措施已经带来出口利好。

        “眼看这么多西兰花来不及出口就要烂在农棚里,还好有海关帮我们抢出口,将疫情对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在顺利完成了春节以来7批80余吨西兰花出口订单后,浙江台州东翼农产品有限公司业务员陈慧敏喜悦地说。

        2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满载41组集装箱货物的中欧班列(郑州)春节后第一趟出口中亚班列整装发车,标志着中欧班列(郑州)开始恢复常态化开行。这是中欧班列(郑州)第2840班,也是疫情防控以来开行的首班去程班列。

        车间里响起了隆隆机械运转声,重点工程的建设现场施工者在不断增多,中小企业的客户在缓慢但持续恢复中,田间地头春耕备耕的农户越来越忙碌……从珠三角、长三角到松辽平原,全国各地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政务服务大厅,尽管对外窗口暂时关闭,但审批备案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最近20多天,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受理的项目超过了5700个。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介绍,目前从全国情况看,除湖北外的各省(区、市)正在逐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企业均已陆续开工。据2月10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数据显示,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超过76%,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为77%,全国重点监测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率为94.6%,煤矿复产率57.8%,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网络正常运营。据初步统计,中央企业生产型企业复工复产率已超过80%,石油石化、通讯、电网、交通运输等行业央企开工率已超过95%,有的已经达到100%。

        疫情,以一种极端方式检测了中国的战略反应能力。中国政府有能力迅速动员起各方面力量,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生命,全国一盘棋,同心协力稳定了疫情,也稳定了人心。尽管出现暂时困难,但中国经济仍有很大韧性。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转型的潜力、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都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2.防控复产两手抓,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复工人员持身体健康证明、戴口罩、量体温、按车辆座位50%落座……近日,一辆辆省外务工专用大巴陆续从各地发车。不少地方和企业联手,采取独特的“包车”返工方式,将复工人员批量、定点送达工作地。

        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疫情防控工作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绝不能掉以轻心。钟南山院士2月18日在连线武汉前方时表示,预计2月中下旬新增确诊病例将达到峰值,但这不一定是拐点,要视返工情况而定。“不过我个人预测应该不会再出现高发,各地政府对返工均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隔离措施”。

        复工,首先需要有人,外地员工安全返岗复工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一大考验。许多省市在防疫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下,积极协调专列和包车,支持员工返岗。四川开通广州、浙江、北京、上海、厦门5个地区10趟专列,点对点专车已经启动;重庆摸查集中出行需求,协调交通部门加开返岗专列或专车;湖南启动省内专车接送;安徽、云南、陕西积极组织安排“点对点”包车……

        “对于不同疫情的地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促进复工复产,但前提是要有利于疫情的防控。”丛亮指出,“在严格评估疫情的发展趋势下推动复工复产,一定要科学合理。有序复工复产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地方一律都要复工复产,要实事求是。”

        复工,不是一窝蜂只凭勇气的冒险行为,而是实行精密型智控。在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浙江,“一图一码一指数”的管理策略体现出科学应对精准施策的重要意义。

        “一图”,即疫情图,浙江根据各县疫情风险状况,用五种颜色进行等级区分,只有低风险的县,才鼓励推进复工复产。红色、橙色的高风险县,要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黄色的中风险县,坚持疫情防控优先,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而只有蓝色、绿色的低风险县,才全力推进各类企业复工复产。“一码”,即健康码,分绿码、黄码、红码三种二维码,拥有绿码即绝大多数人能自由流动,红码、黄码人员则进行必要隔离;“一指数”,即精密智控指数,由管控指数和畅通指数构成,浙江用这个指数对各区市进行评价考核。

        “要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分类复工复产方案,做好交通运输组织保障,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行。因为整个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能某一个链条卡住,经济的运行都会出问题。”丛亮强调。

        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全力展开。17日举行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督促各地指导企业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复工复产,压实地方和企业防疫责任,严格落实岗位、食堂、员工宿舍等各方面防控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聚集,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资金等问题。保障煤电油气供给。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不得采取封路、劝返等方式阻断交通,影响复工复产。

        减免房屋租金、推迟缴纳社保、采取贷款展期,提高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解决疫情防控时期的用工原料、资金防控物资不足的问题,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开复工的燃眉之急,努力降低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为市场注入信心与力量。

    3.危中寻机奋力奔跑,考验企业发展潜力

        吕飞龙,浙江永康一个有七八十名员工的铸铁壶厂老板。春节期间,他经过层层检查、测温登记后,终于赶到了法兰克福春季国际消费品展的参展现场。和他一样,很多中小企业在困境中依然拼尽全力在往前跑。“工厂已经复工,给我两个月,订单没问题。”他说。受疫情影响,法兰克福官方原本预计至少15%的中国展商会缺席,但最终结果显示,报名参展的664家中国企业,只有7%没来。在展会现场,很多企业收获了订单。“危机中的机遇是实实在在的。中国的制造企业必能稳步渡过难关”。

        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眼下正值“开工季”,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人返岗难、物流原材料受影响、生产运行成本高。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切实困难,生产经营压力很大。

        受疫情冲击最厉害的餐饮业正在经历严寒的考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外“叫苦”撑不过三个月、外婆家一天就亏250万元、上市不到一个月的九毛九市值蒸发已超过30亿港元……不久前,恒大研究院发布的疫情报告有估算,春节短短7天餐饮零售业的损失就可能高达5000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发布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企业中,69.23%的企业现金流能够维持3个月以上,43.83%能够维持在半年以上。若疫情在三个月内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有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中小企业纾困,帮助其渡过难关。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强调,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给广大中小企业吃了定心丸。从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物资运输难题,到推动对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水、用气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纾困资金……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接连出台。一些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线上培训工作,为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管理,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加快升级。这些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及时雨”。

        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企业也在千方百计自救。有些创业者准备好应对亏损的现金,甚至准备用抵押房产等方式努力熬过去。因为很多企业家相信,尽管疫情短期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相信疫情结束后,经济回暖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损失。他们对中国经济韧性有信心。

        专家表示,疫情是短暂的,冲击不了我国的国家竞争力,也打断不了中国继续发展的整体态势。面对困境,中小企业只有在危机中勇于提前布局,才能早日突破重围,迎来转机和发展。

        逆风前行,亦见风口。新经济迎来新机遇,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宅经济”火了、“无接触服务”快速发展、医用机器人研发进入加速度、企业纷纷转产防疫物资生产。这些新变化,源于新需求创造出的新供给,开创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张 翼)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