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 星期三

    防疫物资保供要“计划、市场”两手硬

    作者:郑功成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 02版)

        防疫物资紧缺仍是当前各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目前疫情向基层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趋势,物资保供问题令人担忧。

        以口罩为例,正常情况下我国口罩日产能可达2000多万只,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与出口国,年产量占到全球的50%。这次出现各地求援且得不到根本缓解的局面,主要是需求量在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春节及疫情期间的生产供应却未增反减。因此,当前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计划调控手段,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只有两手都硬并有机协同,才能在特殊时期解决好特殊问题。

        在计划调控方面,首先要改变各自求援却又底数不清的被动局面,尽快根据疫情现状与发展态势摸清需求底数并据以精准调度。同时尽快摸清当前实际生产能力,并对如何恢复生产与扩大生产精准施策。其次,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的预期。当前对防疫物资的海量刚需并非市场常态,市场主体必有自身中长期损益的考量。比如,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若现在扩大生产将有可能付出长期利益受损的代价,别的企业若现在转产同样面临着未来的巨大市场风险,当前出台的政府收储措施是好政策,但还不足以解除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宜进一步明确政策指引,以清晰的预期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再次,全面实行防疫物资分配的计划调控,高标准的防疫物资须确保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执法人员的需要,一般人群则指导使用次高标准的防护物资。

        此外,须采取计划手段有效调配防疫物资的原材料,畅通运输途径,确保满足生产需要。要打破常规扩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如动用就业与再就业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对恢复和扩大防疫物资生产的企业进行专项补贴,因为疫情期间的生产实质上为稳定就业作出了直接贡献。再如有序组织劳动者及时返岗并在相对封闭的情形下恢复生产等。在这场战役中,让部分国有企业及时转产防疫物资具有必要性,这方面宜根据区域需求与可能,采取指令性计划调控生产与供应。

        在市场调控方面,必须要看到,我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市场主体潜力巨大,通过政治动员和激发社会责任感可调动一些力量,但防疫物资作为一种商品,其供求关系不会因特殊时期的计划调控而完全改变。因此,不仅不能忽略甚至限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一方面,适当放松防疫物资的价格管制很有必要。防疫物资生产本就是微利行业,在疫情导致劳动力不足、原材料供应不足的情形下再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不利于企业恢复生产。因此,应适当放松价格管理,政府对紧缺的防疫物资可采取相应的价格补贴或直接采购的做法,供应一线人员,让市场机制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巨大市场优势。例如,我国的商业物流发达,电商与网络平台在当今世界无出其右,一些地方已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这方面宜出台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为各地政府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提供基本依据;疫情期间各种楼堂馆所、公共体育设施与党校、培训中心等机构多处于闲置状态,按照市场规则短期征用一些作为临时医护中心、生产车间。这样既能解决应急之需,也是非常经济的举措,此举还可扩展到征用机构与私人的车辆以解决物流不畅的问题。特殊时期的市场调控还需要更加宽松的劳动政策,包括允许企业加雇临时工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阶段性调整部分人的劳动关系、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险关系等。

        只要利用好我们的制度优势与计划手段,同时充分发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市场机制优势,让两种优势有机协调、有效协同,尽快扭转防疫物资供应紧缺局面,并为疫情过后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奠定良性基础。

        (作者:郑功成,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