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 星期三

    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记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

    作者: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 01版)

    2月10日,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几名医护人员为自己打气。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一线抗疫群英谱】    

    开栏的话   

        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孩子,是挚爱,是华夏大地上手足相亲的兄弟姐妹;他们是医务人员,是公安民警,是基层干部,是建设者,是快递员,是志愿者,是各行各业中平凡而闪光的中国人。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面孔、过家门而不入的身影、工地上争分夺秒的奋战……这个春天,我们见证了一群人于疫情面前逆行而上、共克时艰的勇气信念,因为这一群人,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线抗疫群英谱》专栏,为您定格抗疫一线的动人瞬间,讲述抗疫工作者的英勇事迹,汇聚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强大的力量。

        人口过千万的大武汉,街头鲜有人流,只有少数车辆疾驶而过的声音。午后,窗外一阵鸟鸣让人喜出望外,这是鲜活的生命之声。开窗寻声望去,几只白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口的东湖上,时而盘旋,时而栖息。这些越过冬季,在初来的春意中鸣叫的鸟儿,让人想起旁边医院里的那些天使,也身着白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此时,这初心和使命仿佛就写在他们的白衣上,真切可感,直抵人心。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是天使,更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英雄:无畏险阻义无反顾

        1月18日有症状,1月20日确诊后自我隔离治疗,2月5日痊愈后返岗工作——这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赵智刚的抗疫经历,颇有些传奇。

        “我们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在第一线,早期对这个病毒不太了解的时候没有做好防护,因此被感染了不少。不过,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4名确诊新冠肺炎后治愈的医护人员返岗工作了。”赵智刚语带镇定。

        按理说,生病初愈应该好好休养,但是赵智刚义无反顾地冲回第一线。“初期感染的医护人员不能上岗,以至于疫情暴发时‌‌医护人员排班都快排不出来了。我们每个岗位都很重要,只有尽快返岗才能保证医院当下的高负荷运转”。

        有使命感的人,自有担当。“‌‌‌‌始终不能返岗的话,会对没有被感染的医护人员造成心理压力。因为‌‌不返岗工作,其他医护人员心里就会打鼓,会恐慌。而能够顺利返岗工作,说明哪怕被感染过,也不会造成什么大的损伤。”赵智刚心里总为他人着想,为大局着想。

        医生也是人,英雄也有喜怒哀乐。“我一直在急救中心第一线,面对未知的病毒,其实满心无奈的不是病人,而是医生。”赵智刚坦言。

        天灾确实难挡,但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大无畏的勇气,更需要医务人员的科学理性和专业能力。赵智刚说:“从工作到生病再到返岗,伴随着疫情的发展,我的情绪几度波动。新冠肺炎不只是一个疾病,更是一个公共卫生领域的大事。一般的疾病在医院处理就好了,但是应对疫情则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这几天心情好了一些,主要是看到现在的应对措施大为有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下,面对疫情,我们一定会胜利。”

    血性:拼在前沿搏在一线

        响应党的号召,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这就是军医的血性。在武汉的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江晓静脱去迷彩上衣,换上防护服,转身就去重症监护室查房,这是她最近的日常。

        在年轻同事眼中,57岁的江晓静就是一位“拼命三郎”,戴着护目镜、穿着隔离服,走进新冠肺炎感染患者的病房,她扶着病床,低头询问病情。

        她的同事、护士长周勤说:“疫情发生以后,江主任晚上很少回家,每天睡两三个小时是常态。如果当天收治了病情复杂的重症患者,她就在科里住下,进行密切观察。”

        战斗的日子就是这般一天天熬过来的。深夜查房之后,她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病人,凌晨一两点,她还会在微信群中了解患者情况、跟进指导临床护理,至于睡觉,也就是在值班室打个盹儿。

        前段时间,医院收治了一位老年重症患者,一开始病情反复。江晓静放心不下,凌晨4时,换上防护服查看病情。

        其实,江晓静即将卸任科室行政领导职务,本来可以不用这么拼命,但是她不这样认为。“疫情来了,狭路相逢勇者胜,首先比拼的是血性!”她说,感染内科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都第一时间冲到了一线。

        血性,是军人特有的气质,也是医生的职责使然。在江晓静看来:“医院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咱们军人必须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接到命令,就要执行任务。而且我们也是专业的,遇到疫情,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名老党员,江主任带领全科室人员在一线奋战,忠诚践行着人民军医的初心和使命。”医院政委卢海波感慨道。

        在这个科室,江晓静身上这种拼的精神并非个例,她的战友们也是这样做的:李军把家属安顿好后,全身心投入战斗;张艳琼还在哺乳期,索性给孩子断了奶,超负荷值班;陈吐芬孩子小需要照顾,但仍坚守岗位……

        面对疫情,拼的背后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在科室,江晓静的严谨细致出了名。在她手机里,对3床、5床、6床患者的输液等“入量”数据和排尿、排便等“出量”数据都有着精确的记录。

        她关注的患者体温记录中,不仅有定时量的体温数据,还包括“日间最高”数据和夜间查房的记录。

        在疫情面前,医务工作者的从容来自精益求精的精神,而这种精细也让诊疗更有底气。一次疫情会诊,两个小时,10份病情各异的重症患者病历摆放在江晓静面前,从针对患者当前病情的综合治疗方案,到详细的各类后续预案,她条分缕析,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心里有底。

        为实现患者“一人一册”治疗方案,江晓静和战友们做了大量细致的临床记录与分析。为了摸清楚病情的秉性,江晓静经常穿着防护服“泡”在各个病房,仔细询问每一位轻症、中症、重症患者的感受,认真分析每名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精细制作“一人一册”治疗方案。

        在该院相关科室专家的支持下,江晓静率领团队结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南和武汉市其他大医院总结救治方案,加上自己诊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牵头撰写了《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贴近实战,指导性强,获得了同行们的认可,也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临床科学施治的效率。

        “他们是‘拼’在前沿,搏在一线,越是艰险越向前,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该院邢文荣院长这样评价江晓静和她的战友们。

    大爱:医者仁心人民至上

        2月8日下午2点多,刚刚下班回到住处的林茂锐关上房门,呆坐在椅子上,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天正是元宵节,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援助武汉方舱医院的医生林茂锐却接到了广东揭阳老家传来的噩耗,91岁的外婆因病去世。

        “虽然无法赶回去陪伴亲人,但他们都很理解我。”林茂锐说。

        疫情遇上节日,于医生而言,必然面临着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舍小家,为大家,体现的正是一线医护人员的大爱。

        2月3日晚7点,林茂锐走出广东二医院检验医学部检验室,刚准备脱掉防护服下班回家,就接到了紧急集合通知。次日,林茂锐便随医院医疗队出发了。

        在支援武汉方舱医院期间,林茂锐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协助每个班次的医护人员脱穿防护服。每个班次他都要提前到岗,并带来干净的防护服,等当班最后一名医护人员下班后,再把大家脱下的防护服带回去消杀。“通常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不少一线医护人员是第一次穿防护服,需要习惯和训练。林茂锐会对每个步骤和细节严密督察。“虽然自己不能像其他医护人员在病房、手术室里为病人服务,但也很高兴能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医护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林茂锐说。

        2月2日清早,武汉市江夏区妇幼保健医院护士熊秀与婆婆匆匆道别,拖着行李箱快步走出了家门。“孩子今年高三,就要冲刺高考了,他爸爸也不在家,可要考虑清楚啊!”“为了儿子能早日返校,我也要上火线。只有疫情早些结束,孩子们才能早点儿回到教室。”

        就在前一天晚上,熊秀收到了去武汉市侨亚发热隔离点报到的通知。“婆婆得知这个消息后没说话,但看出来很担心。”熊秀说。

        其实,在上个月底得知一线急缺医护人员消息时,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党员护士熊秀就瞒着家人向所在医院党支部递交上一线的申请。

        2日上午8点半,熊秀准时赶到侨亚发热隔离点。因为隔离点是紧急筹备改造而成,很多病床还没来得及整理。“那天我们铺完床,做好收治隔离人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天已经黑了;晚上8点多来了第一批40多位隔离人员,收治完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

        侨亚发热隔离点的12名护士每天排4个班,每班在岗3人,工作6个小时。等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隔离点的隔离人员越来越多,她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入院后需要观测病人体温、病情,定期为病人发药、做心理疏导等;病区拖地、保清洁等也需要她们来完成。

        因为隔离点的隔离人员没有家属陪护,加上焦虑、紧张、不安,经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导致情绪较大波动,需要她耐心安抚。熊秀所在的隔离点有300多张床位,目前已经基本住满了人,给所有区域的隔离人员测量一次体温,需要将近1个小时。“昨天手机测步软件忘记关了,下班后发现一个班次竟走了两万多步。”熊秀告诉记者,大家一忙起来经常忘记时间,每个早班下来要到下午三四点,盒饭总是凉了热、热了又凉,最后不知道吃的是中饭还是晚饭。

        在采访中,熊秀收到儿子发来的一条微信:“妈妈最棒,早点回家。”文字简洁,却情真意切。熊秀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疫情早日结束,让学生们尽快返校,为他们的青春梦想拼搏奋斗。“儿子以往很少矫情,但昨天跟我说,他最大的愿望是今年母亲节可以和我照一张合影。”

        (本报武汉2月11日电 本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李盛明、章正、晋浩天、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