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8日 星期六

    浅谈文房四宝的文化密码

    演讲人:方晓阳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二〇一九年十一月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8日 10版)

    方晓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原主任、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原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文物局“指南针专项”子课题等。合作撰写出版《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制砚与制墨》《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中国手工艺·印刷》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图1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刻画符号。产生于距今7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图2 涡纹四系彩陶罐。属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图3 跨湖桥“漆弓”。经考古发掘和碳(C14)的测定,跨湖桥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7000—8000年。

    图4 195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毛笔。

    图5 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凤凰山168号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大小不等的几块墨。

    图6 唐代文书残片中的大麻纤维。

    图7 端砚之美

    图8 歙砚之美

    图9 红丝砚

    图10 清康熙松花石嵌螺钿

        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中国文房四宝研究,期望通过这个讲座一方面展示文房四宝之美,另一方面想谈谈科学技术与文房四宝研究之间的关系。

    缘起

        目前通常认为“文房”这个概念是源自《梁书·江革传》以及《北史·柳庆传》,即“文房”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但根据我的研究,“文房”一词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时人嵇康曾经写道:“夫多饮而走,则为澹支;数行而风,则为痒毒;久居于湿,则要疾偏枯;好内不怠,则昏丧文房。”这里的“文房”应该是文人读书与写作的场所,与“文人书房”的概念较为相似。而南北朝时期的文房,更多是指代政府掌管文书的官署及办公处所。自唐宋至明清,文房虽然也指代政府掌管文书的地方,但其中“文人书房”的概念则越来越浓郁。

        文房四宝通常是指笔墨纸砚。但在汉代的文献中通常是笔墨纸三物并列而缺砚,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笔墨纸砚四物才开始并列。到了北宋年间,苏易简著《文房四谱》,第一次把笔墨纸砚四物聚集在一本书里,分别对笔墨纸砚的缘起、制作、杂说,以及与此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基本上囊括了北宋之前对笔墨纸砚的历史记忆。在宋代,对笔墨纸砚的称呼,除了“文房四谱”之外,还有称为“文房四物”“文房四友”“文房四士”“文房四贵”的。而“文房四宝”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北宋梅尧臣的《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一诗之中,“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宋代歙州的辖区与今黄山市歙县大体相同,这说明北宋时期安徽的文房四宝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像梅尧臣这样的大文人能在诗中特言“文房四宝出二郡”,可见当时文人对安徽文房四宝的珍重与青睐。

        明代,“文房四宝”一词大量出现在话本小说之中,在民间普遍应用。到了清代,“文房四宝”已成为了官方用语,如清代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里就有“在太和殿内所设文房四宝御案”于某某地方。因此我们今天广泛使用“文房四宝”而不用“文房四友”等,是有一定缘由的。

        “文房”加“四宝”,构成了文人或曰读书人甚或是普通人所特有的一个文雅静谧又可以从事文化创作的佳境。其中文房为文人酝酿文思提供了场所,四宝为著书立说提供了工具。也就是说,通过文房四宝,人们在舒雅幽静的文房中,将自己的思想、思考等通过笔墨纸砚表达出来、流传于世。

    笔趣

        接下来我们谈谈毛笔。

        关于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明代董斯章在《广博物志》中引《物原》:“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邢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仲由作砚,蔡伦作纸。”即起初伏羲氏是以木刻字,到了轩辕氏时开始用金属工具来刻字,到了虞舜时造出了笔并用漆写在木牍和竹简上,然后是邢夷制墨,史籀用墨书于帛,然后是孔子的弟子仲由制砚,再后来就是蔡伦改进造纸术。

        对于这段文献,我是这样分析的:

        首先是“以木刻字”。我们先来看一下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猪形刻画符号(图1),此符号应该是用一个尖头木棒在陶胚上刻画出猪形再烧制而成,这就是“以木刻字”的真实写照。

        关于毛笔的起源,我们先看一下这个距今5700年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如果我们将彩陶罐上美丽的涡状纹放大,就能看出这些灵动的线条只能用毛笔类的软笔绘制而成(图2)。由此可见中国的毛笔起源非常早。千百年来,毛笔作为重要的书写工具流传至今,不仅与我国先民将毛笔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与我国先民造笔工艺不断创新与完善密切相关。仅就笔毛而言,我国先民就选用过几乎所有动物的毛发与部分植物纤维。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关于“以漆书于方简”的说法。这是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的漆弓(图3),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漆碗还早1000年,这张漆弓的发现,把中国人用漆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大约1000年。天然漆不仅具有很强的黏和力,而且凝固后呈现出深褐色,用漆在木牍与竹简上写字并很好地保存下来是没有问题的,我也用天然大漆尝试书写符号与文字,效果不错。

        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晋代就已有人提出疑问:自古有书契出现就应该有笔了,为何世人要说是秦朝的蒙恬造笔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蒙恬造的不是以前那种笔,而是秦笔。所谓秦笔是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说明至少在晋代之前,古人就已经知道用笔柱和被毛两种毛混合制成毛笔。这种用两种或多种动物毛发制成的毛笔蕴含古人的智慧与技巧,笔柱坚硬挺拔,被毛柔软吸水,非常适宜书写。

        再看这支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毛笔(图4)。此笔头是用兔箭毛包扎在竹竿外围,裹以麻丝,髹以漆汁制作而成,笔锋尖挺,是抄写竹木简牍的良好工具。另一支是湖北荆门包山出土的毛笔,此笔是先制好笔头,再把笔头插在笔杆一端的空腔里黏合固定,这种制笔技术相较于前者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睡虎地出土的秦笔也采用这种技艺,并一直延续至今。

    墨香

        下面我们来说说墨。墨的起源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因为人类使用天然颜料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这里我们仅讨论人工制作的固体墨。目前发现较早的人工制作的固体墨,如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墓出土的墨,长1.5厘米,最宽处1.1厘米,形如一粒西瓜子(图5),我们称之为“墨丸”。这么小的墨丸,显然无法用手握着去研墨,只能是把墨丸放在石板上,上面再加一块研石,用手按着研石磨墨。据我的同事研究,这种墨丸的含胶量非常低。大块墨锭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如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出土的东汉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另也有文献佐证,如应劭《汉官仪》中就记载,尚书令、仆、丞、郎等每月会由东汉朝廷发放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如果朝廷发的是瓜子大小的墨丸,显然是不够用的。墨锭的出现不仅昭示制墨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研磨工具的进步,真正的砚台也在东汉时期出现。

        中国墨的制作是非常复杂的,最早的制墨工艺记载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限于时间关系,我仅在这里举两个文人与墨的例子。第一个是沈括,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官员,退休后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在书中他第一次记载了“石油”这个名词,而且第一次记载了用石油烧烟制墨,这是古代制墨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史实。

        第二个是苏轼,他对中国墨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自制墨的传统。当他贬官到海南儋州的时,发现儋州当地读书人非常少,也没有墨,于是又在海南制墨。他制了大小墨500锭,足够他一生著书之用,多余的就送人,还留下一车制墨没用完的材料——松明,用来照明。当时有个金华人潘衡不远千里跑到海南追随苏轼。潘衡原先制过墨,但烧的烟太粗,品质不佳。在苏轼的教导下,虽然用相等原料烧出来的烟少了,但制出墨的品质却大大提高了。潘衡为了铭记苏轼的教导,特意将墨锭印上“海南松煤东坡法墨”,以示这是按照苏东坡指导的方法做出来的墨。苏轼在被贬海南之际,还带领当地人读书写字。在苏轼未到海南之前,儋州没人中过科举,但当苏轼开拓儋州文化之后,没几年就有人考中科举,这与苏轼在儋州的教化之功密切相关。

    纸靓

        关于纸,我先讲一下自己亲自调研过的安徽泾县宣纸。宣纸是传统手工皮纸的代表,其技艺非常繁复。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皮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檀皮制成浆;二是草料浆制作,也就是将沙田稻草制成浆;三是抄造,也就是将皮料浆与草料浆混合后通过抄纸等工艺制成纸张。

        另一种也是我亲自调研过的江西铅山的连史纸。连史纸又称“连四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竹纸,其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是先将竹料制成竹丝,然后再对竹丝进行加工制成竹纸。连史纸精细柔软,薄而均匀,颜色洁白,经久不变,可供书画、印刷、碑帖、扇面、装裱字画之用,历来为世人称道,其复杂独特的制作技艺于2006年6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果把整个造纸工艺过程用一句话说清楚,那就是把木质素、多糖、色素等去掉,将纤维素提纯出来抄或浇成纸。

        我国古代造纸常用原料的母源植物有18种。两汉至隋唐,造纸原料以麻居多,树皮较少,唐代时竹子开始成为造纸原料。宋辽金元时期,造纸原料以树皮居多,麻较少,棉花开始成为造纸原料。明清时期,棉花和竹子在造纸材料中的比例猛增,同时还出现了木浆。木浆是用现代化工原料蒸煮分解木材制作出来的,用木浆制成的纸叫木浆纸。历史上使用不同的造纸原料往往与新原料的发现相关,也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

        纸药是多数传统手工纸制作技艺中不可缺少的辅料。我们对历史上的纸药进行了统计,竟然有15种之多。这些纸药的母源植物来源多样,外形也多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产生一种黏液状的胶。

        对造纸原料的分析,我举一个用染色法分辨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唐代文书残片的案例。其分析过程是:先提取了文书残片样品,然后用特制的染色剂染色,再将染色后的残片放到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与鉴别,我们发现其中一个残片中含有大麻纤维(图6),可断定为麻纸;另外一个残片含有构皮纤维,断定为楮皮纸;还有一个残片的纤维很难判定究竟是大麻还是苎麻;此外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树皮。此研究结果说明,千佛洞所藏唐代文书中以麻纸居多,这与唐代造纸原料麻类居多的研究结果相同。麻纸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麻的纤维含量高且较纯净,不需要经过非常复杂处理就可以将其中的纤维提取出来,但将树皮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就大多了,将竹子中的纤维提取出来难度更大。

        古代纸张的用途非常多,比如“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风筝,还有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的纸甲,它是用纸与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仅重量轻而且硬度与牛皮差不多。此外还有纸衣、纸伞、纸帐等等。

    砚美

        接下来说砚。中国砚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石质砚,另一类叫非石质砚。即一类是用天然石料做成的,另一类是用非天然石料做成的。用天然石料雕琢的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计121种,见于1840年之后文献记载与实物的53种,共计174种。

        非石质砚的种类比较多,它包括用无机的硅酸盐材料烧成的陶砚、瓷砚,以及用烧成后的陶器制成的缸砚、瓦砚、砖砚等。还有玻璃砚,早先叫作琉璃砚。此外还有用水晶做的、木头做的、竹子做的以及天然大漆做的等等。这些非石质砚,见之于古代文献与遗物的有36种,见之于1840年之后文献的有3种,共计39种。

        石质砚和非石质砚加在一起共是213种,这是我们在2012年时所做的统计,不过其中有很多砚仅见于文献,极少有实物留存至今。

        对于历史名砚,我仅选择在古代文献记载较多且现在遗物较多的加以介绍。在此请大家记住,中国古代对砚台之美的评价标准是色泽典雅、沉穆大气,这与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清静淡雅的君子之风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说说端砚。端砚的产地基本是在肇庆的烂柯山和周边地区,历史上的名坑有老坑、坑仔和麻子,也就是所谓的三大名坑。此外还有宣德岩、朝天岩等坑口。

        端砚之美,一是色泽,以紫为主,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观。二是天然纹饰,如天青、蕉白、冰纹、金线、银线都是天然形成,有不可名状之美。三是有眼,或称鸲鹆眼、或称鹦哥眼……灵动有趣,妙不可言(图7)。有关端砚样式风格,我的归纳是:以眼为贵,巧用石品,山水入砚,绮丽繁精。

        其次说说歙砚(图8)。其砚石主要产于今江西婺源,色泽以青黑为主,有天然纹饰,如眉纹、金星、金花、银星等。我对它的总体评价是格调高雅,其样式风格为:巧用石品彰显纹理,线条挺秀犹劲风韵,意到神存亦幻亦真,援引他长推陈出新。

        再次说说红丝砚(图9)。红丝砚主要产于山东青州与临朐,是历史名砚之一,文献记载非常多,但是后来消失一段时间,如今又出现了。红丝砚因其天然纹饰而产生一种刷丝样的特殊之美,我认为它的形制风格是:随心居多规矩少,象形砚中树桩妙,题镌砚铭文味浓,巧用天工不多雕。这些特点主要是由红丝石料的特征决定的。

        松花石砚盛行于清代,产地在今东北长白山区,其色泽以绿色松针纹为主,石质偏硬(图10)。松花石砚在清代主要供皇族专享,也赏赐给一些大臣。过去认为石料很少,限制开采,但经实地考察发现松花石的蕴藏量非常之大。

        历史名砚还有洮河砚、澄泥砚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好砚的标准。我个人以为可用“研润美端”四字加以概括。研,即砚台要有研墨功能;润,即吸水率要低,砚体润泽;美,即具有美丽的天然色泽与纹饰;端,就是要高端大气,有格调,有品位。

        对于文房四宝的文化传承保护,我认为应从自己做起。其一,可以尝试装修布置一间中式书房,当然这个要视个人条件而定。其二,可以尝试购买几件文房四宝,不一定非得购买上品,自己能用即可。其三,建议闲暇时练练书法。因为在练习书法时总会读或写一些励志名言、古代诗词等,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其四,建议在兴来时随手涂鸦,释放心情。

        总之,文房四宝,喜欢就好!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