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3日 星期一

    疫情来袭,考验的不仅是一国应急救助能力和医疗水平是否过硬,还有国民卫生习惯与公共卫生水平能否“过关”。作为被世界卫生组织褒奖肯定的中国创举,爱国卫生运动的时代价值亟须重新认识,其持续有效开展亟待全民落实——

    卫生非个人小事 爱国须涓滴力行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03日 07版)

    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在福州市鼓楼区张贴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宣传标语。新华社发

    近日,基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海南省疾控中心向海南全省人民及在琼旅客发出公开信,号召公众尽量避免参加聚会和集体活动。图为在海口市万绿园,市民戴着口罩锻炼身体。新华社发

    李玲 郭红松绘

    傅华 郭红松绘

    王晓坤 郭红松绘

        【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 傅华

        空军第九八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 王晓坤

    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的中国创举  

        光明智库: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采取的相关举措、多个省区市的抗击疫情部署中,都提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项运动为何始终受到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看似个人习惯的“讲卫生”和高远神圣的“爱祖国”之间,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王晓坤:开始于195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一项创举,其开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当时,新中国不但经济上积贫积弱,而且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地方病在各地泛滥。能否迅速遏止疾病蔓延,成为巩固新生政权、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切入点和关键点。加之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为抵御美军对中国东北等地实施细菌战的风险,中央政府号召民众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从那时起,爱国卫生运动已走过68年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到198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再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在中央的有力部署和有序推进下,爱国卫生运动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循序渐进,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李玲:爱国卫生运动是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卫生健康效能的典型范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水平堪忧,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民族振兴离不开百姓健康,所以,毛主席大力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希望通过讲究卫生,使我们的民族不但面貌一新,而且精神随之提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时,我国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人才非常短缺,只有充分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户户动员,人人动手,才能做好环境治理、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活动。于是,以“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为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以卫生为光荣,以不卫生为耻辱”的社会新风尚也逐渐形成。

        到上世纪60年代初,爱国卫生运动已取得巨大成效。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绝迹,血吸虫病、疟疾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68岁。

        傅华: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爱国”指明了工作价值。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与心理认同,是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道德力量。在当时环境污浊、疫病流行的背景下,把卫生工作提升到爱国的高度来重视,充分显现了这项运动的重要性;“卫生”点明了工作内涵,即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社会行动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大众健康;“运动”阐明了工作方法,强调公共卫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发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由此可见,爱国卫生运动就是抓住健康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大卫生观、大健康观为指导理念,通过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以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携手并进的健康共治路径来解决国民健康问题。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中国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爱国卫生工作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卫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将中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文明卫生素质的提高。

        这一模式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了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充分肯定了中国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创举。世卫组织指出,虽然今天的健康挑战更加多样化,但治疗它们的药方还是一样的,就是中国在近70年前首创的爱国卫生运动。这项运动为全球跨部门的健康行动提供了最早的典范。在步入可持续发展时代之际,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能为全球提供许多重要借鉴。

    培育“健康细胞” 为健康中国夯实基础  

        光明智库:随着时代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否也在不断演进?今天,这项运动有什么新要求、新表现、新内涵?

        傅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爱国卫生运动被赋予新使命,内涵、形式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爱国卫生运动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真正实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其内涵从个人健康卫生延伸至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这项运动,可以加快培育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基础。

        公共卫生的核心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是政府职责,强大的社会力量则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所以,不论任何时代,要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都需要群防群控、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人民力量。

        李玲:60多年来,很多词语因为爱国卫生运动而进入一代代人的记忆:除四害、门前三包、种牛痘、吃“糖丸”、“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越来越深入,健康卫生理念深入人心。

        20世纪的爱国卫生运动更注重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硬件完善,普及的多是勤剪指甲勤洗手、开窗晒被大扫除等基本卫生常识,而今天的爱国卫生运动则更加注重健康观念的培养、环保生活方式的养成,强调个人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社会文明风尚的责任担当,贯穿着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王晓坤:新中国成立之初,爱国卫生运动侧重于传染病防治、基本卫生习惯的养成。改革开放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逐渐拓展,在对人们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要求上,更加注重推广减盐、控油、戒烟等慢性病防控措施,更加鼓励坚持体育锻炼。此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这些与现代文明生活、生态环保紧密相关的行动普遍开展,标志着全民卫生和文明意识的提升。

    “懒贪馋”的生活方式是新的卫生误区   

        光明智库:当人们形成了“洁其身、净其居、美其形”的基本追求,一些标新立异或永不餍足的欲望又“挺立”起来,影响着公共卫生水准整体提升。您对此有何认知?怎样看待其现实危害与产生原因?

        王晓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突出课题。就公共卫生而言,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今天的人们尤其需要克服物质贪念的膨胀、口舌欲望的放任,尤其需要重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敬畏,尤其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尤其必须清楚,食用违禁野味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既不卫生,又不文明。这类不良的卫生、饮食习惯,会给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带来灾难。此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野生动物与人类和平共处,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但其可能长期隐匿病毒,是自然界中的病毒宿主。没有什么口腹之欲、好奇之心比安全与文明更重要。因此,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在野味面前管住手、闭住口,是新时代文明公民必须有的自我约束。

        李玲:爱国卫生运动的精髓是什么?就是减少疾病,充分发动每个人为自己和大众的健康服务。我们知道,防控疫情有三个关键点: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而除四害、改水改厕等行动,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可以使每个人成为健康生产的主体,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实现较高的健康绩效。

        然而,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又产生了新的卫生误区,在告别了“脏乱差”之后,又产生了“懒贪馋”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在美食等诱惑面前,越来越无所顾忌。须知,现在的很多“富贵病”、慢性病,都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应该追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而非表面的、奢华的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而是身体健康、精神昂扬、心态积极的更高级状态。

    健康要融入所有政策 融入个人生活和每个社会细胞的活动中  

        光明智库:全面小康离不开全民健康。新时期,怎样让人们以讲卫生、促健康的努力担起爱国责任、履行强国使命?

        王晓坤:对个人来说,要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小养成文明礼貌、干净卫生的良好习性。要把科学严格的卫生防护知识教给孩子,使他们不做“一把手”(偷吃野味等的第一人),不当“二传手”(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人人管住手,洗好“七步手”(内外夹弓大立腕)。

        对国家来说,要提供及时有效、与时俱进的政策支持。老百姓能够自己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却无法避免在运动中吸入污染的空气,难以规避饮食中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等对健康的影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只有当整个社会建立起统一的卫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借助政策手段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打破“孤岛效应”,为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傅华:为了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中,要切实“增权”,即帮助人们增强对自身健康的掌控权。每个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老百姓成为自己健康的生产者。比如,面对当前的疫情,有些人在惊恐心理状态下反应过度,有些人却心存侥幸不以为意。我们不但要要求他们勤洗手、戴口罩,更要告知病毒是如何人传人的,勤洗手、戴口罩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等科学道理。当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科学常识,其行为意向的天平就会倾向于卫生、健康这一侧,并有效调节心理状态,甚至主动教育他人遵守卫生规则,养成文明行为方式。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把健康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和每个社会细胞的活动中,尤其要把健康融入商业和企业活动中。商业活动不能罔顾大众健康,一味满足大众对“舒适度、美食欲和愉悦感”的追求。如果商业主体纯粹追求利润,没有践行促进大众健康的社会责任,势必在损害他人安康的同时折损自身。

        李玲:这次疫情深刻提醒我们:卫生健康是一件大事,而且是头等大事。现代化社会中,因为人群密集度高、流动性强、接触面广,卫生健康风险呈现剧增态势。我们要从制度建设上设立屏障,做出更好维护人民健康的制度安排,促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融合,群防群控,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再度发生。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较低的成本为全体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对人民群众而言,此后更要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理念。可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比如利用健身App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卫生健康新理念、新风采,在线上发起大众卫生倡议及活动,甚至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发放“健康币、卫生币”,等等。我们要拥抱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塑自我形象,做积极阳光的文明中国人。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斯敏、蒋新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