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知识分子新期盼】
腊月二十二,近午日暖,消融的冰雪让田间小路泥泞难行。当记者深一脚浅一脚摸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茶学科负责人张续周的育种试验田的时候,张续周正蹲在大棚里观察茶树的越冬长势情况。
2019年10月,张续周团队育成的“北茶36”茶树新品种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的国家品种登记,这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南茶北引”60多年后第一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开春后就要规模化推广种植,期盼、喜悦之余,张续周心里更添了几分牵挂,学校放假,试验田却跑得更勤了。
“这些就是‘北茶36’,它的主要特点是抗寒耐旱、发芽早、品质好、产量高。”张续周指着大棚里的几垄茶树向记者介绍,青岛地区的茶叶种植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政府为了保障供给和增加出口创汇,开始“南茶北引”,有组织地在青岛试种茶树,取得了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特别是青岛、日照等地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从南方茶区引进的多为有性系群体品种,累年引进,存在着种性混杂、缺乏特色、发芽较晚、品质提升困难等问题,制约着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
1996年,刚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毕业的张续周分配到了胶南市(现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茶叶站当技术员。了解到当地茶叶种植的历史现状后,张续周心底萌发了一个念头:“南茶北引”这么多年,为啥青岛就不能培育出适合本土条件、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树品种呢?
梦想激发了张续周忘我的工作热情。每次下乡他总是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茶树性状,询问茶种来源,收集了上万个茶树样本。每逢节假日,他就查找资料,遍访全国主要茶乡,选取各地有代表性的品种带回来比对;遇到技术上的困难,他就回母校向老师、专家求教。
作为一个基层的农业技术员,搞良种培育一无项目经费,二无资金支持,20多年来张续周也说不清自己贴上了多少钱,资金缺口大的时候他还卖掉了一套房子。没有试验田,他就求妻子做岳父的工作,把家里的菜园改建成育种大棚,还让退休的岳父义务担负起了田间管理。“老婆没意见那是不可能的,在她眼中我就是瞎折腾。”张续周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妻子和家人慢慢理解他、支持他。他学的就是茶专业,“南茶北引”这种事早晚都得有人去干,他不做谁去做呢?
张续周的良种培育,采用的是系统育种单株选育的方法,通过无性扦插繁殖可以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因此找到优良的单株材料是育种的关键。
“实际上,山东60年的‘南茶北引’过程中,远缘杂交和自然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茶树基因资源。”张续周说,“1998年冬,胶南遭受极端低温天气,大量茶树冻死。我剪取存活茶树的枝条回去扦插繁殖,作为耐寒单株材料挂牌观察;3年后淘汰树形不好、产量不高的再挂牌观察;之后又选出发芽早、抗病虫的材料再挂牌观察,最后还要做红茶、绿茶等产品小样……就这样在上万份单株材料中反复筛选,到2005年初步锁定了满意的母本材料。”
20多年心血,终于结出了硕果。2014年,张续周的新品种样本送到中国农科院国家育种中心开始了为期5年的DUS测试,并入选了国家种质资源圃;2018年,张续周本人也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被引进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专门从事茶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
“‘北茶36’发芽早,可以提前上市;产量高,比过去当地品种增产约30%以上;品质上,作为一个脱胎于青岛当地的茶树良种,‘北茶36’继承了当地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的特点,适合做绿茶、红茶、白茶等各种茶品。”张续周介绍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青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茶乡。从公路上望去,茶树上的残雪难掩葱茏的春意;粉墙黛瓦的村镇彩灯、茶幌辉映,新春喜庆中透出别样的文化韵味。海青镇党委书记陈夕军向记者介绍,茶叶种植加工是海青镇的支柱产业,良种的推广将提升本地茶叶的品质,使茶农增产增收,推动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茶企与张续周团队合作,在当地投资建设了北茶种苗科技孵化中心,“北茶36”即将开始示范推广。陈夕军表示,未来在发展茶产业的基础上,海青镇还将利用当地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发展“茶文化”休闲旅游和现代康养产业。
采访结束前,张续周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新年计划:在“北茶36”的基础上,要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更耐寒、更丰产的新品种。让北方茶园香飘万里,让北方茶农增产致富。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