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5日 星期六

    集中全部力量攻坚决战,全面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历史性解决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凉山昭觉县:向着全面脱贫冲刺

    作者:本报记者 赵建国 殷泓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5日 01版)

        【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巍巍大凉山,这是一片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始终惦记的地方。

        辣椒红、腊肉香。隆冬时节的大凉山,处处透着浓浓年味。在距离2020年春节只有几天的时间,记者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走村入户,探访脱贫攻坚一线,倾听背后的故事。

    补“短板中的短板”,让娃娃学前学会普通话

        昭觉,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三州三区”之一,也是四川脱贫攻坚战中最后的7个贫困县之一。

        从凉山州府西昌去往昭觉的路,是一段坡急沟深、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虽然山路漫长,但公路上往来车辆络绎不绝,公路所到之处的乡边村旁,更是商店、小摊比邻,一座座新村寨拔地而起。

        “路通了,我们现在出门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而且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东西。”采访中,村民跟记者提得最多的就是新路新家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自2016年以来,昭觉集中修建国、省干道、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实现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两个100%”;为危险路段加装护栏和弯道镜,农村道路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开通多条城镇间公交路线,客运秩序进一步规范,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一条条通乡进村入户道路绘出了凉山大地上最美的线条,一个个彝家新寨出现在凉山广袤的田野上,贫困村民告别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过去,新的生活在新的村庄里开启。

        不过,记者看到,大凉山更美的风景,是一所所漂亮的新学校。特别是“一村一幼”,如同盛开的索玛花,在村村寨寨绽放。

        过去,凉山农村绝大多数学前儿童不懂普通话,无法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以至于他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听不懂老师的讲授,学习跟不上、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升学就业都受到影响。学前教育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也成为凉山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原因之一。

        凉山州2015年试行的“一村一幼”、2018年启动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让彝家娃能够轻松步入基础教育的课堂,贫困的代际传递从此被彻底斩断。

        在昭觉县四开乡梭梭拉达村幼教点,院长比陈伍各莫告诉记者,村里这所漂亮、宽敞、整洁的学校,是孩子们最喜欢来的地方。“以前村口的幼教点很破旧,家长都不太愿意送孩子过来,现在有了新学校,家长都抢着把孩子送来。”

        说起这两年的变化,比陈伍各莫介绍,2015年这个幼教点只有1个教学班48名学生,而去年已经增加到3个教学班147名学生。8位老师都是彝族,跟孩子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孩子们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

        “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从小学好普通话,出了家门都不怕”,学校操场上的标语,道出了这些山区娃娃的心声。

        最让比陈伍各莫感到欣慰的是,村里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把孩子送到幼教点学习,没有一个娃娃掉队。

        “快过年了,孩子们都放假回家了,要到2月17号左右我们才开学呢。其他老师都去县里参加培训了,就我一人留守。”比陈伍各莫搓着冻僵的手说。

        记者注意到,孩子们平时上课和休息的房间里都没有空调,孩子们会不会觉得冷呢?“是有这个问题,比如今天就算是冷的了。空调可能还得慢慢来,学校的设施还会越来越完善。”比陈伍各莫充满期待地说。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提升质量,这是凉山面对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务实之策。

        驻村干部布哈,经常到幼教点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布哈告诉记者,一定要让村里的孩子们学说普通话,只有学会了说普通话,才可能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

    建现代化产业园区,让贫苦户在家门口就有工作

        无水栽培的蔬菜、重200斤以上的大南瓜、鸡蛋大的草莓……这是记者在昭觉县重点打造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看到的丰硕成果。

        房子、路修好了,脱贫还得靠产业。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定位,总体规划建设约5000亩,总投资逾3.2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5100余万元,流转土地2460余亩,建成智能玻璃温室、育苗室、培训中心、种植大棚、露地蔬菜基地等,实现水肥一体与农业物联网全覆盖,项目已进入二期建设。

        “有了涪昭农业园,在家门口就能务工了。”看着产业园里长势旺盛的蔬菜水果,不少当地村民选择就近去产业园务工。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总经理赵继飞介绍,产业园目前给周边12个村的村民提供长期用工岗位58个,累计发放工资143.57万元,人均收入24753元;短期用工岗位350余个,累计发放工资182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待园区全部建成后,可提供长期岗位300余个,短期岗位1000余个,可实现农户人均年增收20000余元。

        “农户除了通过务工增收,还能通过土地流转、专业种植合作社等方式获取收益。”涪城区援彝前线指挥部综合工作组组长曾远旭介绍,这个现代化农业产业项目,不仅是一个带领群众增收的示范项目,更是一个大的示范基地,是一个“大教室”。每年都有多批农业技术专家在这里讲解传授羊肚菌栽种等农业技术,以土地入股等利益共享模式,在这里得到展示、推广。

        目前已有8名贫困户,通过园区培训后回家自主创业,开展越夏蔬菜种植,实现亩产值8000余元,户均增收22000余元。

        记者在产业园区的草莓种植基地,看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前两天,一天就有300多人来采摘,收入有2万多元呢。”赵继飞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还将加大草莓种植面积,争取达到30亩以上,从中受益的村民还会越来越多。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只是昭觉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昭觉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组建农民合作社等方式,鼓励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相应建立与集体经济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91个村采取“以购代捐”和电商扶贫等方式,有效拓宽农副产业销售渠道,取得了良好业绩。

        赵继飞说,建设产业园,直接的效果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而更为重要的是让长期缺乏商品意识的彝族同胞有了新的观念,培养了新的技能。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一幢幢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一个个大棚矗立在山谷间。因为海拔近3000米,这里的冬天比别的村气温都要低一些。

        不过,冬日的严寒却抵挡不住村民们心中的火热。这个已经告别贫困的村庄仍然在努力奔跑,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

        1月19日,记者来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看望过的村民吉地尔子家。刚爬上小坡,就见到等在院外的吉地尔子,他热情地把记者迎进了自家小院。

        一进入小院,记者就看到房外墙上挂满了他们一家人与总书记的合影。院子里整洁有序,院子外鸡鹅成群,厨房里香肠腊肉挂满一排,一派红火的生活气息。

        他告诉记者,入住新居三年多了,越来越喜欢现在的房子,生活越过越舒心。“我现在可忙了,既要种植羊肚菌、养殖鸡啊牛啊的,还要在村里打工,一家人收入还不错,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8000元至9000元吧。”吉地尔子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对记者说。

        他还特意拉着记者去看了他们家刚添的一个“大件”——洗衣机。“我们村前两天开了村民大会,这是我得的奖品。”吉地尔子高兴地对记者说。身旁的驻村第一书记马天解释说:“为了鼓励村民改变陈规陋习,崇尚文明生活方式,我们村从2016年就开始实施积分制,有专人每季度不定期入户抽查打分,年底得分靠前的村民就能得大奖。这不,吉地尔子他们家去年积分94分,非常靠前,得了一台洗衣机,他觉得脸上很有光。”

        马天告诉记者,积分制对于刹住陋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很有效果。他举例说,只要村民不搞好自家卫生的,扣分;不送娃娃上学的,扣分;不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扣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扣分……通过村规民约与积分制的有机结合,现在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讲卫生、重教育、遵法规逐渐蔚然成风。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火普村时指出“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发展产业。我们村现在产业搞得很兴旺,这几年试种的羊肚菌、高山草莓给村民带来了不少收益,今年我们还将试种高山蓝莓,收益也很乐观。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乡村旅游,这不,已经有村民在建农家乐了。另外,我们还要给我们的马铃薯、跑山猪、林地鸡蛋等农产品注册商品,通过电商卖给全国的消费者。”马天说。

        “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同样重要,我们现在是两手同时抓,而且两手都抓得不错。我们非常有信心,只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们不仅会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还会脚踏实地走出致富路。”说起未来的幸福生活,马天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千年梦想,决胜朝夕。“今年,凉山州将集中全部力量攻坚决战,全面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剩余的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7个贫困县摘帽,历史性解决凉山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凉山市委书记林书成胸有成竹地表示。

        (本报记者 赵建国 殷泓 李晓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