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问切】
内容提要
●模式化的表达策略、相似的竞赛流程、雷同的煽情,致使一些网络文艺产品走向同质化,停留于粗暴的商业营销,单一化、肤浅化的表达最终违背受众的文化期待。
●只有赋予网络文艺更明确的价值引导、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更饱满的艺术审美、更开阔的文化格局、更接地气的现实精神,才能真正提升网络文艺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
●网络文艺应该以文化为起点,引导个体正确地面对自身与现实,而非沉迷于虚拟的“圈子”空间。毕竟,现实才是有温度的家园。
网络文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在文化观念、艺术形式、媒介传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网络文艺创作依然存在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整体水平良莠不齐。当前,党和国家作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战略部署,网络文艺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爆发的态势,这些都是新时代网络文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那么,如何从虚构幻想向现实关怀落地,从娱乐快感向精神美感升华,超越小众文化狂欢进而追求大国形象书写,成为网络文艺获得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文艺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就包括亟待强化“出圈”的意识。
“出圈”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意思是某个明星、某个事件突破自己固定的“粉丝圈”走红,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晓。网络文艺“出圈”,不仅是超越网络文艺内部的“圈层化”,也是逐渐摘掉“网络”的帽子,全面提升文化格局和艺术审美。
“出圈”是必然方向
2017年的网络综艺《中国有嘻哈》,一夜之间让小众的青年文化进入大众视野,其后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网络自制平台连续推出一系列节目,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圈层”综艺为网络综艺多样化、高品质创新提供了有益尝试。从早期的网络文学分众阅读、类型化创作到近年短视频的内容定制、分类推送,从“哔哩哔哩”网站深耕二次元文化的尝试到三大视频平台目前的发展思路,都以互联网用户“圈层”特征分析为基础,深耕垂直题材,作为创意和制作策略。
“圈层化”网络文艺是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文艺自身形态日趋成熟,网络文艺需要不断在创新中提升质量。然而,回归理性的资本市场难以再现疯狂的资本加持,创新试错成本必然提高,那么在原有高热度的题材和类型中,以特定“圈层”用户需求出发,深耕题材内容,成为有效降低风险的商业策略。
不过,这一波商业操作的成功,根本上还是因为触动了“圈层”受众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需求。近两年,一些相对小众的艺术形态、青年文化的价值,通过网络视听节目被大众“发现”和认可。同是音乐类节目,网络综艺《乐队的夏天》《声入人心》《中国新说唱》,分别聚焦独立乐队、歌剧和说唱。三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或鲜为大众了解关注,或在大众观念中存在某些误读,通过这三个节目确实掀起了小众音乐的热潮。《中国新说唱》将说唱中积极进取、率性表达、爱与和平的精神力量提炼放大。《声入人心》则以综艺节目的制作模式,将“曲高和寡”的美声、音乐剧、歌剧进行流行化展示,让更多的受众领略到高雅艺术之美。《乐队的夏天》看起来就是请乐队唱唱歌,让评委聊聊天,但新老乐队的魅力让观众着迷了一个夏天。当观众开始看腻“综N代”真人秀的时候,“圈层”综艺能够实现流量与口碑双丰收,正是因为以小众文化为切入点,以“圈层”用户更专业、更明确的文化需求为“爆点”,点燃了观众的渴望和激情。“圈层”综艺展示小众文化,对竞赛、表演过程中青年的成长也有所呈现,既是对小众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个人价值多样化的肯定。当《声入人心》栏目的24位演唱者在告别舞台之际,演唱《我相信,于是我坚持》时,舞台的光芒和掌声也在为每一个执着兴趣、守护梦想、努力奋进的人助力点赞。此时,观众都能够在掌声、泪水和笑脸中,激荡起个人梦想和家国梦想的奋进激情。小众文艺的魅力借助网络获得更大范围的接受。
从某种意义来说,网络文艺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圈层化”属性,是以青年创作者和青年受众为主的“圈层”文艺。数据显示,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文艺形态日渐丰富,从“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网生代青年)到退休老人,从小镇青年到海外友人,网络文艺受众的数量和范围都在迅速扩大,网络的无限覆盖,最终将网民的“圈子”边界拓展为无形,“出圈”是网络文艺发展的必然方向。
“圈地自萌”存在风险
网络文艺的“圈层化”策略有其文化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商业营销是其出发点,因此也就不能完全彰显文艺以人为本的精神特质。网络文艺融合文艺与产业的双面性,具体形态侧重有所不同。对于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有着传统文艺根基与脉络的形态,尤其不能无视“圈地自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作为网络文艺发端的网络文学,“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但互联网用户的“圈层化”,形成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形态。在网站和移动阅读终端,网文读者首先以性别进行区隔和分流,进入男频、女频后各自细化为一级、二级等百余品类,由此保证快捷、精确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为了延续类型阅读快感,读者可能长久沉浸于固定类型,网络写手也会依据类型数据库和固定的叙事模式进行规范写作,保障作品在网站上架、被读者选择。因此可能导致读者文学审美和知识趣味的单一化,而写手的自我复制、习惯性写作和跟风,也不利于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可能让禁锢于固定阅读“圈层”的读者、写手陷入自我封闭和自以为是的怪圈。
近来的“圈层”综艺对青年文化和萌宠、科技等垂直题材的涉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文化价值,但是,基于娱乐和商业诉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模式化的表达策略、相似的竞赛流程、相似的舞美灯光、雷同的煽情,甚至表演者千人一面的精致妆容、完美人设,致使原本多样的小众文化形态走向同质化,停留于粗暴的商业营销,单一化、肤浅化的表达,最终违背受众的文化期待。
网络文艺“圈层化”弊端的影响,不仅可能造成网络文艺自身价值与审美的窄化,还可能影响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对青少年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圈层化”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一种紧密的连接方式,包括“圈子化”和“层级化”。互联网在情感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更多人际连接,形成更多“圈子”,以兴趣为连接点的职业圈、亚文化圈就很典型。“圈子”能强化人的连接,也能分裂和隔绝“圈子”以外的世界。如果过度以“圈层”为文艺创作和传播的思路,就有可能进一步固化“圈层”,不利于“圈子”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层级”象征人们在互联网空间中的位置和话语权,也影响他们现实的观念和行为。如果不懂“俚语暗号”,普通受众甚至很难进入某些“圈子”交流,青年个体如果不能处理好“圈子”内外的关系,的确存在疏离社会现实和群体的风险,放大“信息茧房”效应。“圈层”文化中,个体在知识获得和情感体验上都是成倍累计的,网络文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放大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
现实才是有温度的家园
“圈层化”是网络文艺发展的某种支点、策略,在尊重和保留小众文化特质、满足“圈层”用户需要的同时,只有赋予网络文艺以更明确的价值引导、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更饱满的艺术审美、更开阔的文化格局、更接地气的现实精神,才能真正提升网络文艺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
网络和文艺都有造梦的力量。然而,无论什么“圈层”的文艺,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应该以审美的方式直抵人心。而文艺创作对于人的关注,以对当下现实人生的关注最为重要。从舞台到生活,从虚幻到现实,从表演到人生,网络文艺只有完成质朴、扎实的转身,才具有新时代文艺的真正品格和价值力量。网络文学、网络剧不等于玄幻、仙侠、宫斗,对小众文化价值的发掘不该止步于舞台竞演的尖叫和掌声。“燃炸”的狂欢之后,能否把舞台上比拼、较量的精神,转化为面对和解决现实困境的勇气与力量,而不是陷入更大的迷茫和孤独?网剧《庆余年》借由穿越主人公的现代身份,将现代思想观念植入古代社会叙事,将原小说主人公范闲形象进一步提炼、典型化,穿插中国传统诗歌蔚为大观的灿烂成就,尽管故事虚构,但是情感和人情世事贴近现代生活。网络文艺可以虚构、可以创造,但其价值和精神不能虚空和乱造。
网络文艺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琐碎无聊,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发现并获得力量,勇敢面对现实困惑,是当前青年群体的刚性需求,应该成为网络文艺的努力方向。即便是虚构的网络文艺作品,其叙事视角、精神塑造也应该关乎当代、切乎现实。网络文艺应该以文化为起点,引导个体正确地面对自身与现实,而非沉迷于虚拟的“圈子”空间。毕竟,现实才是有温度的家园。
网络文艺打破“圈层”局限,还有必要强化主流文化的向心力,这是网络文艺获得长久、健康发展的本质方向。不久前“爆红”的“哔哩哔哩”网站2020跨年晚会,从内容到表演者显然是一次“破圈”,作为最早深耕二次元文化的网络社区,这个网站正在转型为人群覆盖更广、话题更多元的网络平台。晚会中由退伍军人合唱团演绎的《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受到广泛点赞,这是“圈层”文艺“出圈”迈出的重要一步。
网络文艺“出圈”的另一层含义,是网络文艺逐渐摘掉“网络”的帽子,打破网络文艺与传统文艺的“圈层化”区隔。人们习惯于强调以网络为媒介进行文化和艺术表达,使传统文艺通过新媒体获得传承传播。反之,将网络文艺“逆向”与传统媒体、传统文艺形态整合,通过网络文学的出版发行、网络综艺和网络连续剧的网台联动制播等方式,既不失为融合策略的开拓,也是提高网络文艺创作标准和艺术质量的正确打开方式。网络文艺是时候“出圈”了,以更崇高的精神品格成为促进个人自我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有益力量,以更开阔的文化格局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艺术使命。
(作者:赵丽瑾,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9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19YJC76016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