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老手艺走出脱贫新路子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01版)

        【新春走基层·吾乡吾土吾家】  

        寒冬腊月来青海海东尕楞的人,十有八九是来买“秀日酩馏”美酒的。

        在青海的乡村,人们习惯把自己用青稞酿造的美酒称为“酩馏”。而尕楞乡秀日村的“酩馏美酒”历史悠久、滋味独特,在青海藏区闻名遐迩。

        尕楞藏语意为“长柱”,因境内自然形成的两根挺立的红砂柱而得名。尕楞藏族乡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西南的群山中,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全乡11个村,共计1010户5436人。而秀日村是全乡最偏远、规模最小的村庄,全村仅有59户人家。

        “因为山大沟深,我们这里过去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秀日村村主任完玛黄青告诉记者,“现在不一样了,通过精准扶贫,我们不仅走出了大山,还靠着传统的酿酒手艺走上了致富路。”

        入冬以来,李加才让家的酩馏已经酿了好几百斤,作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土专家,李加才让对这门手艺烂熟于心。

        “好酒一离不开好原料,二离不开好水,三得有好手艺。”村里的酿酒好手李加才让说,在秀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酿酩馏的手艺,酿造技术以家庭为传承方式,口传身教。贫困户卡毛加的技术是父亲加华传授的,酒坊中的器材都是最传统的,卡毛加说,几十年来,烧酒的灶台已换了好几个,但这些酿酒工具却一直没有变,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是因为用传统工具酿造的酩馏酒才会有“记忆”的味道。

        “为解决酩馏酒销售难题,2014年,我们村集资成立了循化县秀日藏酒有限公司,并成功注册了‘阿尼霞梧牌’酩馏酒品牌。”秀日藏酒有限公司负责人完么才让说,公司以收购村民酿造的散酒为基础,进行二次提纯、精美包装,实现从零散酿制到集中产加销,年产量从最初的两万斤发展到了2019年的10万斤,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

        “农村要脱贫,就要靠产业。现在就盼着酒能早点卖出去,企业成了,我们的收入也就提高了。”完玛黄青说,通过“公司+精准扶贫户”的模式,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酿酒每户平均收益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大潮中,秀日的这一坛美酒,已经成为我们整个尕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酒、致富酒。”尕楞乡党委书记多巴掐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黑青稞市场价每公斤在3元左右,50公斤黑青稞收入也就二三百元,但是50公斤青稞可以能酿出35公斤酩馏酒,按照每公斤30元算,收入可以翻好几番。而尕楞全乡黑青稞的种植面积达到427公顷,光这一项的增收就非常可观。

        “青山绿水,是我们这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资本,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多巴说。

        (本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