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历史是最直接的教材

    作者:周建松 鲁明川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15版)

        【知与行】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高校应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努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模式,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持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活用红色资源:增添爱国主义教育生命力

        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他教学资源无法替代。作为拓展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是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鲜活教材,是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在实践中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活教材。

        高校应紧密结合本地域和本校实际,以红色资源为教学载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创新教育方式,将红色历史转化为鲜活教材,将红色旧址转化成现场课堂,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节假日组织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代表赴井冈山、遵义、西柏坡、延安等红色革命老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载体,增添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活力,增强教学实效。

    巧用教学方法:增进爱国主义教育感召力

        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同样需要进一步探索。教育教学的形式不能仅仅拘泥于现场参观与实地考察,教学的方法不能仅仅停留于讲解员的现场讲解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教育教学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体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感召性。这需要创新和优化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

        历史是最直接的教材,现场教学则是更为深刻的学习方式。“革命旧址讲新课”是一种实践教学创新方法,它可以将红色革命文化作为讲授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资源,将革命旧址作为爱国主义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学生现场分享学习心得,还原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红色历史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拓展与补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体验性、互动性、教育性和感召性,达到“看、听、思、知、行”相统一,使学生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理性认识,深化了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理解,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学思践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铸魂育人实效力

        以学促思,以践达悟。“革命旧址讲新课”的教学方式,不仅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尝试,更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在实践中深化和升华理论知识提供了新方式,为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铸魂育人的实现增加了新效果。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把握今天和开创明天。一处处斑驳的旧址,一件件当年留下的用具、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页页手写的文字材料,记录着当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时代的变幻。不仅真实和鲜活地展示出红色年代悲壮而辉煌的历史,更启发着新时代青年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思考。“革命旧址讲新课”的教学方式,将红色革命文化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实地讲授结合起来,将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结合起来,打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围墙,通过现场教学和亲身体验,让书本上的文字历史生动地呈现在眼前、映照在心灵、镌刻在脑海,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精神、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对中国的苦难与辉煌有深层的理解,感受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能够激励新时代的大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周建松,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基地首席专家;鲁明川,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