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

    爱国教育,澳门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

    作者:贺诚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21日 15版)

    光明图片

        【教育探索】

        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来,特区政府稳健施政,积极实施“教育兴澳、人才建澳”施政纲领,坚持爱国教育作为澳门教育的核心价值,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教育投入明显增加且保持一定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国两制”下的澳门教育,翻开了教育发展与课程建设的新篇章,书写了回归祖国以来的新辉煌。

    爱国教育,教育目标决定课程价值取向

        追溯近400年的历史,由于葡方长期漠视华人子弟的教育,澳门学校办学多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多元共存背景下表现出散乱、杂糅、纷呈的课程“特殊现象”。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努力培养和造就爱国爱澳的“一国两制”伟大事业的接班人,不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反映民众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澳门教育时代使命的新抉择。

        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在2000年发表第一份施政报告,特别明确提出“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应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推行”。

        教育目标,是课程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过程的终极追求,既反映课程本质,也代表学校发展方向,还预见着教育结果。因此,澳门特别行政区《非高等教育纲要法》第四条“总目标”开宗明义规定:“相关实体致力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其具备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强健体魄。”明确指出:“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使其能恰当地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元的共存,并培养其世界观”。

        据此,澳门课程宗旨得以确立,即在于帮助、促进每一位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德、智、体、群、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对国家对特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

        围绕课程宗旨,特区政府在2009年提出:中、小、幼各教育阶段,都需要重视培养学生“核心品格”(品德与公民、健康、审美三大素养)、“关键能力”(阅读与语言、数学思维与方法、信息科技、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创新和解决问题等六大能力),以不断增强年轻一代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特区建设乃至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

        当前澳门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新作为铸成新成就,爱国主义成为学校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反映了教书育人的本质意义。

    力推爱国教育,转变课程决策与设计范式

        建立课程决策新机制。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价值的课程,特区政府建立课程决策新机制,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努力推动非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咨询,2006年12月立法会通过,特区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非高等教育纲要法》。此后陆续制定颁布《私立学校教学人员制度框架》《正规教育课程制度框架》及其《基本学力要求》与《学生综合评鉴制度》等一系列法规,明确规定澳门回归后教育方针、基本原则和培养目标等重大政策制度,为“一国两制”下的澳门非高等教育开创建立富有国家意识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与法律依据。

        针对私立学校占绝对比例和私立学校向来有着课程自主权的实际情况,特区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牢牢掌握回归后对课程的领导权。《非高等教育纲要法》在规定由政府以专有法规方式制定各教育阶段《课程框架》及《基本学力要求》同时,明确指出:“学校在遵守上述法规的基础上,方可自主发展校本课程”。这是对课程决策机制的一次重大调整与本质转变,体现国家与特区政府的教育意志,为澳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课程设计指向及范式转变。特区政府从根本上确立教育目标,成为学校发展的基础,也给课程建设提出任务,促使澳门非高等教育课程设计指向及范式转变。对回归祖国后的澳门而言,就是按照宪”和基本法,制定并实施“一国两制”下的课程指向及范式。

        澳门的教育,历史上延续了儒家文化及华人教育传统,比较重视品德教育和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同时也客观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究竟是什么?而事实上,澳门教育以人为本,即学习者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三大“核心品格”和六种“关键能力”中,“品德与公民素养”居于首要地位,显然为学校的爱国教育,注入了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素养若要走向课程,还得选择付诸实践的路径。课程编制中重点关注的“关键素养”,作为课程内核,以渗透方式融合于课程。这是澳门课程范式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澳门自己的路径选择。它通过《课程框架》及各学段、各科目“基本学力要求”来落实,并为校本化课程发展预留自主空间,突出不同科目不同特点的关联性或共通性研究和实践,从而使澳门非高等教育坚守爱国爱澳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全面质量。

    在课程教学行为中落实爱国教育

        基于教育目标、课程宗旨的明晰界定和课程结构、教学要求等完整规划,澳门学校教育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和行动的方向。

        调整课程结构。遵循教育“总目标”,渗透“核心品格”“关键能力”,在课程结构上有较大调整。特别是加强品德与公民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单独设立“品德与公民”科目。这对进一步实现以爱国教育为核心价值的课程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最近,教青局在计划对《课程框架》修订中还明确指出,“社会”学科须分设“历史”“地理”两科目进行教学,以进一步落实爱国教育。

        课程结构中,既体现政府教育意志的刚性要求,又考虑澳门本地多元化特质的弹性诉求,学校层面运用课程结构的弹性空间,开设校本化课程,如教业中学将“国学经典”“书法”“武术”等列为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与课程结构相匹配,建立具体学科《基本学力要求》,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使教育的效果检测或者质量评估,有了明确的参照。

        加强教材建设。回归前,澳门的教材处于自由泛滥状态,依赖外部引进。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在建立形成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逐步组织编写一些学科,或建议选用高质量教材,使澳门的教材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在学校中使用的,主要有:《品德与公民》《中国历史》,《中国语文》小学教材2019年开始试用,中学教材正在编写。小学《常识》由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编写。

        学校也因应教育教学需要,选编补充爱国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宪法》与《基本法》”“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索引”等,以深化学生对国家战略和发展历程的认知,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这些教材的陆续编写与使用,使“教什么”的问题愈来愈明确得到解决,这对澳门教育所要实现的课程价值尤为必要。

        课程拓展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课程要素,还往往与课程拓展活动联结成一个整体,正确处理各种类型的课程及其相互关系。如教业中学充分考虑课程整体关系与各种类型,无论工具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体艺学科都强调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突出育人教育目标。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确立相互依存关系,有计划地开展以爱国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活动,如“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系列”“我是谁,处于怎样的时空?”“‘一带一路’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论坛”等,促进课内与课外的联动发展。

        也正是通过课程拓展活动,校本因素有更多更好的发挥,开展具有个性化的课程。教业中学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课程活动重点,幼儿教育阶段注重启蒙性和游戏性,避免概念化倾向;在小学教育阶段体现基础性,增强认知体验,增进对国家和特区的情感;到中学教育阶段,突出发展性,确立报国志向及做好生涯规划。这样,牢牢地把爱国教育,植入课程建设之中,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港澳特区建设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事关“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根本。坚守爱国教育核心价值,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贺诚,系澳门教业中学校长、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监事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