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8日 星期六

    重症监护室里迎小年

    作者:本报记者 孟歆迪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8日 04版)

        【新春走基层·今朝笃定前行】 

        换上“白大褂”,穿好鞋套,清洁消毒,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1月16日下午,记者终于见到了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秦艳莉医生。

        上次见秦医生是在夏天,记者慕名而来:在九寨沟旅游时恰遇地震,秦医生临危不惧,带伤救护伤员。那么危急的经历,在秦医生看来却很寻常。

        第四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里,屏幕上不同颜色醒目地显示着患者的血压、心跳、呼吸等数据。秦艳莉和几位值班的护士逐一评价患者意识水平、疼痛程度、呼吸幅度及气道通畅情况,检查腹部涨不涨、四肢有没有水肿……他们认真细致的劲头,丝毫看不出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2号床病人身体右侧摔伤,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并且肺部感染,现在意识不是很清醒,反应差一些,不仅要稳定她的病情,还要时刻注意她的呼吸,并在输液上加些营养保护她的肠胃。眉眼漂亮的女护士动作娴熟地完成吸痰操作,吸痰后瘦弱的老人呼吸变得平稳,监护仪上的指标恢复了正常。

        “我们现在正准备给他做腿部护理,以防形成血栓。”高高瘦瘦的男护士从“老乔”的脚下轻轻将被子掀到膝盖,用带子把腿部裹好后,充气、放气,如此循环半小时。

        秦艳莉走过每张病床,对床上病人的了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不用看病历,都在脑海里。

        走到唯一一张空着的床边,秦艳莉脸上浮起了笑意。这张床上曾经的病人今年63岁,脑梗后长期卧床,脾性也因病痛发生了变化。和他讲话,他经常会不睬你,也不配合治疗,得像哄小孩一样动员。16日上午,“老小孩”各项指标稳定,成功转去普通病房了。

        在重症监护室,秦医生讲述了一个最近发生的故事:一个病人有脑梗病史,呼吸暂停、胃瘫、昏迷。送来的时候身上插满了管子,然后在重症监护室稳定恢复,呼吸机停掉,尿量恢复,肝酶指标向好,人也清醒了,可以自己吃饭。“听说后来也恢复得很好。”

        这些都是秦医生回忆里最有成就感的事。作为医生,她最希望病人平稳、安全地转出重症监护室。

        正说着,电话响起,又有病人要转进来了。秦医生和几位护士立刻跑了起来,如听到冲锋号的战士,接过患者、快速判断、维持呼吸、检查心肺功能、插管、推药……“分秒必争,分毫必争,要快,要尽量可控。”深夜两点接到电话,一口气忙到了五六点钟,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生命留住了,医护人员们也在忙碌中迎来了小年的黎明。

        (本报记者 孟歆迪)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