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密云的古北口镇,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例如,小尚遇见小张,小尚问:“慌里慌,你干啥去?”小张则答:“高高在,我那老婆老马上就旭日东了,我赶紧去找我那春种秋,买点儿撕皮裸。”
外地人听到这样的对话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用到了当地的“露八分”,顾名思义,就是说话时将四字格的第四个字隐去,只说出前三个字,而最后一个字才是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前面对话中“慌里慌”的意思是“慌里慌张”中隐去的“张”(即指姓张的某人),“老婆老”的意思是“妻”,“旭日东”的意思是“生”(谐“升”音),其他依此类推。
“露八分”大约产生于清朝初期。当时的古北口是军事要塞,官兵众多,客商云集。他们在应酬、娱乐等活动中,会玩一些小游戏来喝酒助兴、逗闷打趣、调节气氛。“露八分”正是产生于酒桌之上的一种语言游戏。由于当时居住的多是识文断字之人,且不乏文人雅士,这种诙谐幽默、智慧有趣的游戏便逐渐流行开来。
“露八分”一般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讲究严格的规范,因此,用到的四字格主要是成语,也包括一些固定格式。隐去的第四个字可用本义,也可用谐音之义,例如“吉星高(赵)”“夫唱妇(隋)”等。具体来说,“露八分”有以下特点。
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露八分”常用来称呼人,古北口镇河西村一百多个姓氏都有对应的“露八分”,如“出口成(张)、二龙戏(朱)、击鼓骂(曹)”等。其次是亲属称谓,如“嫌贫爱(父)、劈山救(母)、笑语欢(哥)”等。第三是身体部位,如“独占鳌(头)、增光露(脸)”等。此外,衣物、饮食等也会用到“露八分”,如“随裆尿(裤)、吃糠咽(菜)、撕皮裸(肉)”等。
形式灵活,组合多样。同一个字的“露八分”形式可以有多个,例如表示姓“何”,可以说“气壮山/不谋而/心平气/无极奈”。还可选择褒贬色彩,例如,指眼睛,既可说“舒眉展(眼)”,也可说“丢人现(眼)”。根据表达的需要,还可以采用组合的形式,例如,表示“岳丈”,可用“嫦娥奔(岳)”和“龙头拐(丈)”组合,表示“国道”,可用“保家卫(国)”和“成仙得(道)”组合。
运用自由,信手拈来。“露八分”运用于日常交际,可以自由替换句中的某个字或词。例如,两个人见面,一人问:“张冠李,干啥去?”另一人则答:“我看看我那劈山救(母)去。”究竟哪个字或词用“露八分”,用哪个四字格,通常是即兴发挥、随用随想。用什么样的“露八分”往往跟说话人的知识储备、灵活应变能力等相关。
含方言俚语,蕴地域文化。密云方言跟普通话差别很小,但“露八分”中仍然反映出一些方言特色。有些“露八分”所谐之音为方音,例如“春种秋”的意思是“叔”,谐“收”之音。“嫌贫耐(付)”中“耐”为“爱”,也是方音。还有些形式是方言俚语,例如“希大马(哈)、嘎七码(巴)、撕皮裸(肉)、疙瘩撸(苏)、提拎甩(褂)”等。这些词语来源于生活,贴近百姓,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古北口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露八分”主要盛行于清朝经济文化繁荣时期,随着当地军事重镇功能的减弱,“露八分”的使用人群也逐渐减少,从而演变为追求风雅、喜欢逗趣的一些人之间的独特交流。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丰富多样,“露八分”等传统的语言游戏正濒临消亡。笔者在实地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全镇会使用“露八分”的只有十几个老人,他们还曾为当地小学生开课,编写相声段子等,积极普及和推广“露八分”,希望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这些蕴含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作者:范慧琴,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