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山东济宁:

    “四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 磊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3日 10版)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经济)代表着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是经济转型、动能转换的主攻重点。山东省济宁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致力于摆脱煤炭依赖,以发展“四新”经济为核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新”经济助推转型发展

        济宁市委书记傅明先说,“四新”经济是济宁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是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谱写济宁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必须围绕“四新”经济,心无旁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如今,宁华大数据有限公司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如意科技全产业链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辰欣药业有限公司高端医药制剂、鲁抗医药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鲁抗高新生物技术产业园、泰山玻纤邹城有限公司玻纤产业基地、利特纳米石墨烯高分子复合材料项目等一大批济宁“四新”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

        海富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晶导微电子GPP芯片、汉唐福手机3D、中北锂电等一些代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全市42个观摩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31个、总投资239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4个、总投资32亿元,产业发展配套项目7个、总投资28亿元。

        “四新”经济正助推济宁经济发展“存量变革”。济宁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1—9月份全市“四新”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势头逐步向好,项目数量达到487个,同比增加73个,完成投资额512.7亿元,增长4.9%,超过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的一倍以上。

    十强产业引领“四新”经济

        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四新”经济,是否要摒弃曾经的产业优势?济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济宁整合自身十强产业优势,全面推动“5+5”十强产业规划落地,一个产业、一个智库、一套专班,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工程,重点抓好321个重大产业链项目,提高产业园区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海富电子、晶导整流器芯片等35个重大项目为牵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大数据、北斗应用、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永生重工、永华数控、海纬机车、珞石机器人等97个重点项目建设,推进5G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100家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济宁制造向济宁智造迈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石墨烯、稀土新材料等产业链,依托比亚迪、联诚、圣阳电源等企业引进电机电控等配套项目,支持梁山专用车、重汽商用车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加快泰山玻纤、益大新材料、科伦比恩炭黑等33个牵动性项目建设,推动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产业化。

        医养健康产业,支持如意国际健康城、鲁抗产业园等26个项目加快建设,壮大辰欣、广育堂等骨干企业,构建“医养健智”四位一体医养健康产业链。

        高端化工产业,依托7家省级化工园区,延伸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强化上下游企业协同,大力推进凯赛生物长链二元酸、中港精细化工、荣信煤化、盛发焦化等54个牵动性项目,建设高端化工产业集聚区。

        纺织服装产业,强化如意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支持汶上建设休闲服装制造名城,鼓励骨干企业全球配置资源,努力把济宁打造成全球时尚纺织智造基地。

        现代高效农业,以培育和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推进农业与加工业、物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2~3个优势产业集群。

    “放管服”改革促新旧动能转换

        在济宁,“壮士断腕、破立并举”的干事热情在广大党员干部间不断高涨。

        济宁积极探索创新宏观管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新途径,超前谋划、精心布局,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思维和信息化手段,率先开发设计了新旧动能转换可视化督导服务平台。平台由济宁新动能网站、手机App惠企端和政务端“一网两端”组成,构建集项目管理调度、政府服务企业、工作督导考核、可视化分析研判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如今,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化、便捷化不仅为企业获取信息、项目快速推进、政府分析研判提供有力支撑,也成为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通道”。

        另一方面,“6501”培育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全市重点培育50家电子信息制造业示范企业、50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企业、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成50条智能生产线、研发生产50个高端智能产品(装备),推进50个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培育,信息产业迅速膨胀,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

        目前,济宁市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达72.08,综合位居全省第三;共建成5家行业云平台服务商、15家云应用服务商,上云企业达616家,各行业示范企业初步形成标杆引领作用,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

        接下来,济宁市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四新”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济宁市“四新”经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主线,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抓好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四新”百强企业、“四新”示范企业等战略举措,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促进全市“四新”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四新”经济明显回升;到2021年,“四新”经济显著提升;到2022年,“四新”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王 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