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2日 星期日

    冰雪山水有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2日 09版)

    春归塞北(中国画) 于志学

    山水静谧(中国画) 刘赞珂

    冰雪精神(中国画) 秦宏

    老城初雪(中国画) 姜恩莉

    银装素裹(中国画) 于晓龙

        【艺境观象】  

        三九隆冬,冰雪树挂,遍身银装,龙江大地一片飞雪连天的壮美景象。无论是冰河雪谷里玉树琼枝的晶莹,还是阳光下冰雪消融的韵律,亦或冷月下冰山的深邃,都一一收录在画家笔下,由此为冰和雪注入了炽诚的灵魂。

        据史料记载,传统雪景画源头久远,从东晋顾恺之《雪霁望五老峰图》、唐代王维《江山雪霁图》、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到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再到元代黄公望《九峰雪霁图》、王蒙《岱宗密雪图》等等,这些表现雪景的典型画法皆为“留白”,即用水和墨调剂后在白色宣纸上绘画时留下空白处以示雪景。作为黑龙江土生土长的画家,于志学认为古人的“留白法”不足以完美表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如何用中国画的技法表现塞外冰雪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呢?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于志学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便对笔墨工具、材料及绘画技法进行改造。他不停地实验,反复地摸索,墨汁、画纸不知用了多少,终于找到了用矾水调剂这种最理想的描绘冰雪的方法,井创造出冰雪山水画系列技法: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锻造出打开表现北国冰雪自然风光大门的“钥匙”,改写了过去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直接画冰的历史。

        为探索表现冰雪大自然的新技法,于志学师法自然,爬冰卧雪,在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的大兴安岭中写生,多次身遇险境。他笔下的冰雪山水着墨于白雪的丰富变化,积雪山峰的厚实,雪压松顶的垂重,冰凌滴露的通透,沿岸堆雪的松软,无雪小枝的弹性,无处不透露着冰雪山水的冷逸之美。

        冰雪山水画独特的绘画样式和语言系统,不仅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不能直接展现冰雪的空白,更让黑龙江冰雪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于志学没有把自己千辛万苦创造的冰雪山水画当作“祖传秘方”隐蔵起来,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进行传播,并发表了《冰雪山水画技法》将其技法精髓公之于众,在他的带动下,以表现冰雪大自然为主体的冰雪画派应运而生。此外,他将自己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千余幅捐赠多个省市的于志学美术馆,传播冰雪文化并带领冰雪画派在众多国家举办冰雪画展,同时推动冰雪山水画走进高校,彰显冰雪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努力扩大冰雪文化创作的参与人群。黑龙江省画院成立了于志学文创中心,制作了如丝巾、亚麻凉席等30余种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冰雪画文创产品,让冰雪山水画从高雅的艺术殿堂走进千家万户,进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于志学的代表作品《北国风光》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他的铜像矗立在冰城百年老街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冰雪画也在与时俱进,目前,冰雪画已发展到冰雪人物、冰雪花鸟等多个门类。 

        高耸万仞的雪峰、浩瀚如银的雪野、环绕冰山游移飘渺的云气、峭立雪壁反射出的瑰丽眩目的七彩华光……在冰雪山水画所营造的这种雄奇、神秘的美感氛围里,我们探究自然,感悟生命的律动。

        (本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