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最近,一组“棒棒”(川渝方言中对搬运工的称呼)父子十年对比照走红网络。十年前父亲左手扛着重物右手牵着幼童,十年后在相同地点,父子相拥、笑容洋溢。据媒体报道,通过十年奋斗,这个家庭在重庆买了一套房,还开了一家喜糖店,也有计划出去旅行一次。
这个故事是励志的,也很快在媒体上化为“努力就有希望”的正能量典型,激励着人们怀抱梦想、奋力奔跑。当然,在励志故事的瑰丽诠释之外,一些细节也勾勒了生活本身的粗粝,比如“他曾担过235公斤的货物……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多,指关节渐渐变形”。实现梦想所需付出的努力,并不是轻飘的。
除了感动之外,这则暖新闻,其实也可以细致琢磨一番。比如“棒棒”能凭一己之力在重庆买房,也得益于在大城市中重庆相对较低的房价。否则,这则感人故事的核心元素——“购房置业”恐怕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包括房价在内的经济背景影响个体命运的权重之大。努力是否就能实现安居梦,除了个人因素外,也与整个大环境紧密交织,各地决策者也该有所思考。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以“棒棒”为代表的城市体力劳动者。媒体镜头常聚焦于城市流光溢彩的繁华,其实穿透表皮,到深层肌理看一看,多少肩扛手提、满身尘土的人,也是城市运转发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在城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始终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撑。年关将至,城市常住居民应该能实打实地体会到劳动群体返乡后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
既然感动于他们的故事,也必须承认他们的价值。在当前不少城市打出重点吸引“高学历人才”“高净值人群”等宣传口号下,这一劳动群体也应该被关注到——在城市中,大概没有人是不需要点份外卖、打扫房间、维修水电的,城市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各类劳动者。在拿社会整体财富对部分人群进行补贴、优惠之外,不能忽视社会整体的利益平衡,应当关照体力劳动者的权益。否则,城市运转必然会受制于劳动链条上某个环节的缺失,造成社会成本抬升。就像没有一栋建筑,是可以抽掉其中几层、直接成摩天大厦的。
“棒棒”十年拼搏然后买房,其值得肯定之处还在于流动性——个人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财富、阶层的流动。今天,已经无人能否认这种流动性对稳固一个社会的支撑作用。而保持这种流动性,不全靠“努力就有希望”的精神鼓舞,社会政策如何安排流动的通道与秩序,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王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