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雪龙2号首航:中国开始“双龙探极”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16版)

    “雪龙2”号 新华社

        【2019 科技彰显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2019年10月15日,伴随一声长鸣,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开启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之旅。作为又一国之重器,“雪龙2”号与“雪龙”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我国长期单船开展极地考察的历史,揭开中国南极科考新的一页。

        “从2009年获批立项,到2019年7月交付,直至此次首航南极,‘雪龙2’号可谓‘十年磨一剑’。”“雪龙2”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708研究所专家吴刚说。

        “雪龙2”号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七〇八所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造,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至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作为一艘破冰船,“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引人瞩目,它艏向破冰能持续破1.5米冰加0.2米雪,艉向破冰可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中不被卡住。

        吴刚透露,在“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工程团队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破冰艏和侧推孔带来的气泡下泄,可能干扰船底换能器正常工作的问题;吊舱全回转推进带来的操纵安全性问题;首制船如何精准控制整船重量重心的问题。这些技术难题不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先后被攻克,许多技术难题最后还变成了技术亮点。

        江南造船集团“雪龙2”号船总建造师陈建新则告诉记者,自从2016年12月20号进行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开始,建造团队克服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诸多难点,单就建造智能船舶和智能船体的关键设备量,就比一般性的科考船增加了三倍,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这些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吴刚介绍,通过建造“雪龙2”号,我国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技术、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技术、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技术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术,逐步建立起中国自己的极地船规则规范,首次采用的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等设计更具有中国特色,且具备世界先进水平。“雪龙2”号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也彰显出我国船舶技术的不断提高。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两船合作的首次“双龙探极”开启了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双龙探极”今后会成为常态化的考察模式。“雪龙2”号既可拓展考察海域,也使我国具备了除了夏季航次外,实施其他季节考察航次的能力,它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雪龙2”号的命名人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对于这艘巨船的意义,陈院士在命名词中这样写道:“我命名你为‘雪龙2’号,愿你:承续永恒的南极精神,满载极地人和祖国的期许,承载起极地求索的使命与担当,承载起兴海强国的光荣与梦想,面向南北两极,劈波斩浪,破冰前行,顺利平安!”

        (本报记者 杨 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