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 魏礼群
提升智库能力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智库,自身定位、特点和运作规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智库既坚持体现中国特色,又充分展现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智库独特的优势和长处,着力彰显不同智库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到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
2020年,我国将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四五”时期,面对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新型智库和智库工作者大有可为。
第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深入研究阐释工作,助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发展。
第二,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正能量。
第三,要大力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针对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思路、办法,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服务,助推重大决策实施落地。
新时代的智库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同奋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贡献思想力量和智力支持。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彰显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是理解中国奇迹的密钥。
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体现在我国制度的中国特色上、体现在我国制度的民主性上,还体现在我国制度的有效性上。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历史性成就上,体现在面对来自国内外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立得住、行得稳,体现在新中国具有青春活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成汉平
促进全球海洋治理行动协同增效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的当今时代,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和蓝色伙伴关系,对于调动海洋治理资源和促进治理行动协同增效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海洋治理关涉地缘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生态等多个维度,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国家政府、地方管理者、行业活动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治理意愿和彼此信任,一些治理主体呈现不合作和低水平无效合作状态,严重影响了治理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效弥补了由国际组织主导海洋治理框架的结构性缺陷,有利于在不同的治理主体中架起桥梁,促进资源的分配和共享,增强信任及治理意愿,提高海洋治理的效率和执行力。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欧阳康
以大数据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大数据、智能化对于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须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看待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较为封闭传统的社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闭门造车”到向世界学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生存与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长期稳定的问题。三方面同频共振,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治理思想观念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充分证明,卓有成效的中国制度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政策出台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
借助大数据有利于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如何实现治理理念时代化、治理目标合理化、治理体系科学化、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功能实效化?有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何为好制度。真正好的制度让人身在其间有方向、有意义、有秩序且充满活力与创造性。唯有达成思想共识,才可促进好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规章体系,进而成为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最终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需要变革与创新才可实现。二是如何借助大数据引领社会体系走向善治。这里需要特别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即保持底线与向高端看齐。三是促进智能决策,即在海量数据和不确定环境中自主决策,在防范风险和促进社会进步基础上着力进行科学决策。
(本报记者张胜、王斯敏、焦德武、张云、李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