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有一种特殊的病房,其功能不仅是单纯治病,还承担着临床研究、科研攻关等任务,这就是研究型病房。“这种病房用科技创新瞄准疑难重症,可以说,其不仅是医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更是孕育患者新希望的诞生地。”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说。
据了解,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大力推进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通过临床研究探索攻克疑难重症的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不仅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愈康复的机会,而且促进了全市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
北京已有20家市属医院具备临床试验资质
“攻克疑难重症是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祈盼,为了实现这一祈盼,医务人员一直在研发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的创新道路上求索。”潘苏彦指出,任何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都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其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进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据潘苏彦介绍,研究型病房就是在具备条件的医院内,医务人员开展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等临床研究的场所。初步统计,北京市属医院拥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共20家,占全市总数的33%;北京市属医院临床试验床位数超过430张,占全市总数的42%;北京市属医院拥有其他共用床位数5103张,占全市总数的31.2%。
“医”“研”“企”“患”共建共享多方受益
潘苏彦表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推进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不仅有效促进了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进一步依法依规、科学严谨规范了试验对象、受试者的招募及保护,克服了试验研究分散、试验效果易出现偏差等一系列问题,还解决了空间、资源重复配置易浪费等情况。与此同时,研究型病房建设也推动了北京市属医院整体临床研究能力和诊疗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三级医院回归诊治疑难重症、人才培养等分级诊疗的顶端定位,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另据悉,研究型病房建设也搭建了北京市属医院临床研究者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促进了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此举不仅加速了更多患者受益的步伐,而且提升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闫勇介绍说,2008年—2018年,该院研究型病房总计承接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研究项目210项,其中创新药30项,国际多中心试验25项,作为组长单位牵头项目59项,国内多中心试验148项,单中心试验37项。
北京地坛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临床研究的机构之一。在临床研究中培养的人才,也使得北京地坛医院在研究型病房的先行先试中走在了前列。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介绍,该院研究型病房自2016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承担项目83项,且与国内30余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了“医”“研”“企”“患”协同共赢。北京天坛医院从管理构架、职责分工、准入条件、考核机制以及经费管理等多方面出台管理办法,对研究型病房建设进行保障和支撑,同时以核心实验室建设为配套,打造了人工智能科研究平台、影像大数据平台、自动化中心药房以及细胞治疗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这些工作对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王伊龙透露,2019年,天坛医院在研I期临床试验9项,结题完成4项,II-IV期在研临床试验31项,结题完成两项;器械类在研临床试验24项,结题完成3项,2019年累计合同额近2400万元,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13个专业,合作企业40余家。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