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野外反恐训练场已积了厚厚一层雪。“特战一队,忠诚奉献。敢打必胜,勇争第一!”天还未亮,战士们就已全副武装就位训练,口号一声比一声响亮。
近年来,武警河北省总队机动支队特战一中队聚焦强军目标,努力打造一流反恐特战连队,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军红旗团支部”“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中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2次。
红色基因代代传
“特战一中队是一支从烽火硝烟中走来的部队,对党的忠诚是经过生死考验、战火洗礼的。”机动支队政委高安说,革命战争年代,特战一中队的前身参加了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后又辗转千里挺进太行山脉,绝对听党指挥的忠诚基因已融入官兵血脉、代代传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特战一中队门前有两块荣誉石,上面刻着立一二三等功官兵的名字。新兵说,每次经过这里,都希望有一天能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进入新时代,中队坚持把习近平强军思想视作信仰之基,砥砺官兵的忠诚品质。中队官兵创新运用“读、标、记、思、写、考”理论学习六步法,精读细研理论文章;还针对新一代官兵的思想特点,借助优质生动的网宣产品,帮助官兵制定学习计划。中队指导员刘志昌说:“现在官兵学习劲头足了,从前爱玩游戏的战士都成了中队小有名气的‘理论宣讲员’。”
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反恐战斗是短兵相接,生死往往决定在转瞬之间。机动支队支队长李光辉告诉记者,中队官兵人人都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全副武装不少于20公斤、每天至少10公里越野,每周3次武装奔袭……翻开中队训练计划表,高强度的训练课目令人应接不暇。一天训练下来,带着厚厚盐碱的迷彩服都能“立在地上”,战士们打趣说:“浑身上下能动的就剩俩眼珠子了。”
作为特战队员,秦宏峰第一次参加魔鬼周训练,就是连续4天的高负荷奔袭。“负重30公斤,4天跑了480公里。后腰被背包磨烂,脚底被鞋子磨烂……”秦宏峰说,练就本领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不经磨炼,打赢就是空话。实战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特战一中队中队长李毅还记得,一次对抗训练,遇到枪械故障,经验不足的中队队员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势如破竹地前行。经历了失败的他们创新了训练方法,在反常规训练中一次次挑战极限。
2017年,由特战一中队组成的“天剑”突击队,到境外代表中国武警部队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当地气温极高,队员支金龙只记得汗水顺着头盔的边角一直渗到护目镜里,虽然穿着厚厚的军靴,但“一踩地就烫脚”。赛道满是粗粝的沙石,有队员不慎摔倒,血水混着汗水刺痛着伤口,但他们浑然不觉、继续冲锋,最终力压各路强敌,捧得团体总冠军奖杯,让五星红旗在国际比武场上高高飘扬。
亮剑危难时刻
“危险在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刘志昌还记得,有一次,特战一中队驻训地发生一起暴力袭击事件。事发地有被点燃的电动车冒着滚滚黑烟,还有不少受伤的群众,巷子的拐角还有随时会被引燃的爆炸物,情况十分危急。中队官兵闻令而动,迅速赶赴事发现场,配合公安民警成功处置犯罪分子,排除爆炸装置,缴获汽油喷枪、砍刀等凶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危难时刻,特战一中队官兵总是第一时间抵达百姓身边。家住井陉县小作镇南石门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2016年7月,石家庄突发特大洪水灾害,多地发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桥损毁等灾情。中队官兵们赶到灾情严重的南石门村,帮助村民们抢险救灾、加筑防洪堤坝,连续奋战9个昼夜。因受洪涝灾害影响,当地交通一度中断,官兵们就为百姓翻山越岭送粮送药,村民们感动地称他们为“穿着迷彩最美的挑山工”。
近年来,特战一中队官兵先后完成多起突发事件处置任务,多次参加山林灭火、抗震救灾、卸煤保电、抗洪抢险等抢险救援等。
(本报记者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