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让稳粮保供有底气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01版)

        【2019,数说变化】  

        【数据】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今年全国预计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而在今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2022年全国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见闻】“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们新增种粮大户3户,新建蔬菜基地1个,大家都说种粮有干头,可以增产又增收。”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级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湖南浏阳枨冲镇三元村村主任张勇喜笑颜开。

        由于田间渠道年久失修、机耕路匮乏,三元村有2200亩农田过去生产不便、产量不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019年5月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村里正式启动。

        “党员先锋队负责协调关系,党小组负责义务监督施工质量,我们全力支持项目全面开展。”张勇介绍,9月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共硬化灌排渠4200米,护砌水毁河堤1300米,新建机耕路6500多米,新修灌溉水坝7座,2200多亩农田迎来全面升级。

        高标准农田让种粮户看到了新希望。家住枨冲镇西源片洪家组的王小春一直想发展水稻种植。2018年他种植了30亩晚稻,亩产只有500公斤。看到村里完成2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他立刻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晚稻。“亩产700公斤,直接增收3.9万元。”算起2019年的收入账,王小春信心满满。

        高标准农田助力粮农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贫困户就业。2200亩高标农田建设完成后,三元村村两委也从中流转了300亩种植优质杂交稻、彩色水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6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贺明兴在村里担任起水稻技术指导,2019年已实现家庭增收1.4万元。

        枨冲镇的农业生产变化正是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保障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

        高标准农田实施后显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智慧农业等先进要素聚集,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专家调研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13.8%。在项目区示范带动下,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比例又有了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人工、肥料、农药等投入成本下降,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亩均可以增加农民综合收益约500元。

        【点评】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各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不仅改善了农田基础生产条件,也有助于破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为保障粮食安全赢得了主动。

        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高标准农田可以保障各地稳住粮食产能大头,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保障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确保任何时候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牢牢稳住粮食安全的基本盘。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