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江苏科技大学:

    传承造船基因,把专业做到极致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昕宇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08版)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大型挖泥船、FLNG装置紧凑高效换热器……无数大国重器的背后,有江苏科技大学立足海洋,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的坚定决心,更有主动为船舶工业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培育国之栋梁的必胜信念。

    在这里,所有专业都围绕造船

        江苏科技大学的前身是新中国第一所造船工业学校。创建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与改革开放的中国共同发展。

        在这里,所有专业都围绕造船。学校的6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涵盖了造船的所有领域,在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

        一路走来,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以服务船舶行业和海洋事业为己任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建成一流造船大学是我们共同的梦想。”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葛世伦表示。

        锻造学生“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魂”精神,要将行动落到实处。学校让大学生深入造船一线,从拧螺丝、焊接头开始,亲自实践。

        尹海波是江苏科技大学2003级焊接与材料专业毕业生。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经历。两年前,我国打破了豪华邮轮建造的垄断,尹海波团队接下“4+6”极地豪华探险邮轮的订单。豪华邮轮被誉为海上“移动的城市”“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尚未攻克的高技术船舶产品,摘下这颗明珠是每一个造船人的梦想。

        面对陌生的客船规范要求、工艺工法水平的空白、中国邮轮配套领域的匮乏等,尹海波勇挑重担,担任极地邮轮项目经理。“最难的时候,是在母校培养起的船魂精神支持着我,激励我年轻人就要敢为人先,有敢打善拼的韧劲!”尹海波说。在他的带领下,极地邮轮项目团队成为一支响当当的铁军。

    哪里有船,哪里就有江科大人

        建校以来,学校已经培养了14万余名毕业生,遍布五洲四海。在各大知名船企中,近三分之一的技术、管理骨干都来自江苏科技大学,学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造船工程师的摇篮”。

        10年来,数万名毕业生扎根船舶行业和海洋、国防事业。其中,26人被选拔投身于航母建造、50人参与大型驱逐舰建造、108人参与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7人参与“蛟龙号”等国家工程……“兴船报国”意识勉励着无数江科大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与船舶行业一路同行。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2006级毕业生赵振华,是“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的总工艺师。2019年7月11日,“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回想起造船的经历,赵振华坦言,“这条船太难了”“没有任何一条科考船有这么高的技术难度”。

        “雪龙2号”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突破极区20米的当年冰脊。

        为了达到这样高的破冰力要求,赵振华带领建造团队投入了整整32个月,没有回家的夜晚不计其数,通宵赶工更是家常便饭。交船前的一个月,团队每天都在晚上10点之后下班。最终分解出17项关键技术,设绘了7891份设计图纸。

        “对于我们而言,‘雪龙2号’就是一个孩子……我们看着它从一块一块的钢板变成现在这一艘船。”如今面对更多的挑战,赵振华想对“雪龙2号”说:“余生很长,祝乘风破浪。走出万里,荣归江南。”

    铸大国重器,强国家底气

        起始于船舶工业,服务于船舶工业,紧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贡献,江科大人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成就无数大国重器的背后,是江科大人的才智与汗水,是他们走向深蓝,筑梦海洋的豪迈情怀。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近300项国家级项目,围绕“船舶、海洋”,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江苏海洋强省建设。有多项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

        令江科大人骄傲的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是又一项重要的技术贡献。该系统是大型专用工程船的“神经中枢”,就运用于亚洲超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打破了欧洲公司的垄断。

        海洋装备研究院组队研制的印刷版式LNG汽化器,成品只有0.15立方米大,却可以把原来一个房间大小的热交换器变成4本A4书的大小,利用3D打印新工艺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工艺路径,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这项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化船、浮式发电站、新燃料船等,市场前景广阔。

        江科大为“大国重器”提供技术创新,而大国重器铸就了国家底气。“当前,船舶海工产业已经成为铸造大国重器的支柱产业。面对如此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江苏科技大学定会薪火相继,奋斗不息!把专业做到极致。”葛世伦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昕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