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专家纵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07版)

        【专家纵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黄河的变迁非常频繁,留下了大量历史遗存。豫北冀南地区太行山东侧大约60公里范围内晚商时期遗址分布密集,再往东则遗址数量锐减,这和古黄河泛滥的情况大体对应。建议加大现有黄泛区考古发掘支持力度,针对黄泛区遗址调查与发掘制定专门办法,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县级文物管理部门更要充分掌握黄泛区遗址特性,进行有效介入、管理、调查与发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大遗址是讲好黄河故事的主阵地。加强大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持续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遗址博物馆,依托大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可以证实黄河文明、讲好黄河故事,而且是塑造国家文化地标、增强民族自信、国家自信的现实需要。大遗址保护要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结合,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改善人居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黄河河道最迟在8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且在仰韶、龙山、商周等时期,一直没有改道,滋育了两岸呈葡萄串状分布的众多居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周时期,生生不息。要充分认识黄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意义。建议尽快对黄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保存状况。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艾少伟:我们不仅要关注在黄河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地理景观,研究黄河流域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而且要关注由于地域和民族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而对黄河流域的各类文化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推动黄河流域进行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城市和乡村建设,促进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上观点整理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19)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覃庆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