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花鼓戏《远山丰碑》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这是一部以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的事迹为蓝本,由陈涌泉编剧、李文国导演、李道国和张明作曲、襄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的襄阳花鼓现代戏。
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很难,尤其创作戏曲现代戏,可说是难上加难。在演出现场,听到、看到观众席里一波波由衷的掌声和笑颜、伤恸的低泣和泪痕,真切地感受到襄阳花鼓戏《远山丰碑》带来的四重惊喜。
第一重惊喜来自剧本。编剧陈涌泉不愧为新生代剧作家中的佼佼者,对这个相对凝重的题材,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将主人公60年寻找牺牲战友尸骨并送其归家还乡的漫长历程,在剧中做了恰当的取舍,情深处不吝笔墨:如对连队中的战友情谊、村姑春兰对连长熊自勋(原型为熊子勋)的情愫滋长、春兰爹的推波助澜、指导员的妻子李青莲见到丈夫尸骨等感人段落的精描细刻,同时刻画了乔大圣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全剧乡情民风浓郁,彰显襄阳花鼓的原汁原味,并感人肺腑,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温馨在特定时空融合,迸发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更是主人公60年寻找之旅的原动力所不可或缺的笔触。
襄阳花鼓戏的源流可上溯至道光年间,20世纪40年代形成剧种,80年代将襄阳、宣城、枣阳花鼓统称为襄阳花鼓戏,擅演生活小戏。在成熟过程中,从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为四梁(小生、小丑、老生、大花脸)四柱(花旦、老旦、彩旦、青衣)。现代戏《远山丰碑》剧本创作给人惊喜亦在于尊重戏曲艺术规律:题材虽凝重,但一是与剧种本身具有的生活化风貌相沟通,二是在行当搭配上,除男女主人公“二小”外,春兰爹、陈孃、李青莲角色的设置,不仅体现“四梁四柱”齐全,也丰富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色调,更为二度呈现更加的戏曲化、音乐唱腔的民间化、草根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惊喜来自导演的舞台调度。导演李文国不仅在出情出戏的重点段落使了很多“招儿”,即便是叙述性场面也能呈现得别具一格。乃至可以说这部戏不仅在风格基调上有较为浓郁的剧种特点,甚至在做、打以及某些情境上,丰富了襄阳花鼓戏的表现手段。譬如春兰姑娘向在自家养伤的熊自勋表白心曲的片段,导演分别以木桌、长凳为表演轴心并加以充分运用,将其与演员的唱段、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起来,借用传统折子戏《挂画》中的一些技巧,把女主人公柔肠百结与男主人公的心思在战友牺牲的地方徘徊的纠结、矛盾表现得充沛而又富于戏曲的美感。再如指导员妻子李青莲见到牺牲的丈夫的段落,导演以手推车为支点,给了观众很多意料之外——在李青莲眼里,车上的丈夫似在睡熟,于是在妻子的深情吟唱中,手推车如同一个摇篮;夫妻对唱的时候,青莲盘腿坐在车上,仿如回到自家炕上,为丈夫缝补衣裳;有时,它成为家里的磨盘,承载着劳作和等待;有时,它又成为一扇门,寄托着老母亲心心念念盼儿归……多重意象灵活多变,传递凄美、温馨和深情,令人难忘。再如连队遭伏击那一场血与火的战斗,舞台呈现为“歌”“舞”化的叙述方式——包括毯子功在内的一系列戏曲技巧和调度,在一段悲情荡气的唱段中完成……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让人在感受战斗紧张和焦灼的同时,也提供了戏曲化的极强的观赏性。
第三重惊喜来自作曲。作曲家李道国主要吸收了襄阳本地流传的声腔,如桃腔、汉腔、梁山调还有一些西皮腔的音乐元素,亦将失落在民间的某些音乐元素归纳整理,同时把谷城山歌《放花牛》贯穿全剧,包括有些过门用的就是这首民歌的旋律。如在全剧的华彩段落之一春兰表白心曲时,用的是桃腔还有“捣葛调”的过门,尤其是唱到“天涯海角伴你行”时,那种悠扬和真切,格外动人心弦;再如李青莲对着牺牲的丈夫聊往事、唠家常的段落,作曲家采用的是变化了的梁山调的女腔——此情此景的唱腔通常用的是摇板、哭腔或快板,在此,导演和作曲家达成一致,不采用约定俗成的做法,而用变化过的梁山调的女腔,把悲痛的哀鸣转化为温馨的情话,达到的效果如导演所说,是“夫妻之间聊得越温情,观众的心里越酸楚……”李青莲的悲伤留到下场后的那声悲泣中,给人非同一般的感染力。又如第三场春兰爹的一段唱腔,采用的则是梁山调的轻板,轻松、诙谐,既表现他面对“准女婿”的愉悦,也符合行当特点,并对舞台节奏起到恰当的调节作用;再又如或以春兰心声唱出或以伴唱形式出现的山歌“妹在河下放花牛,郎在高山打石头”在全剧贯穿呼应,给残酷的战争和主人公艰难的寻觅带来醇美的地方风情和顽强的生命活力。
第四重惊喜来自年轻的演员队伍。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张传丰、张孟雨,均毕业于河南省商丘市职业艺术学院,分别是20岁和22岁。张传丰工文武小生,扮演的熊自勋不仅唱功吃重,武功上的表现亦可圈可点,称得上文武双全;张孟雨扮演的少女春兰,歌喉婉转,把向往美好爱情的娇羞与勇气表现得回肠荡气……两位主演都很好地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曲家李道国特别介绍到,年轻的演员们大多是唱豫剧出身,在这个戏中唱襄阳花鼓,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现在已经练得很有些味道。其实对于襄阳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来说,这部《远山丰碑》是多年来的第一部襄阳花鼓现代戏(以往演豫剧剧目较多),以襄阳的方言来传递襄阳花鼓的声腔,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这部在襄阳花鼓老腔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远山丰碑》,在北京甫一亮相,就受到戏迷们的热烈欢迎,在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几方面都带来惊喜,充分说明主创和院团所走的“珍惜花鼓特色、丰富剧种语汇”的现代戏创作之路,值得肯定,从中也看到演出单位的生机、活力和实力。
(作者:周维华,系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文化馆馆长;李小青,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