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合分散的教学资源,克服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堂“孤岛奋战”的困境?近年来,江苏淮阴工学院致力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让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小罗盘让思政元素“聚”起来
“罗盘虽小,但大有乾坤,它可以协助专业课老师寻找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淮阴工学院教学沙龙上,电信学院院长曹苏群手举罗盘向老师们介绍课程思政罗盘的设计。这个罗盘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涵盖了多项思政指标,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专业教师可以从中快速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让传统“老课”开出时代“新花”。
“学生都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课堂。”电信学院教授杨玉东讲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让许多学生印象深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课堂气氛更活跃了,课后找我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杨玉东说。
为提升罗盘的科学性,电信学院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教学沙龙、座谈研讨、公开课等形式,对课程进行思政“触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建成涵盖2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申报两项专利。
如今,淮阴工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2X”课程思政体系,即1个课程思政实践基地、两门综合素养课、X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指标点分解及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也获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
行走的课堂让红色文化“燃”起来
11月的开山岛,寒风料峭。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张维柱顾不上寒冷,激动地向记者介绍与学生共同创作的烙画作品《开山岛之魂》。“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实现了课程教学目的,又把王继才夫妇事迹的精神内涵通过课程和创作传达给学生。”
原来,张维柱将专业课搬到了室外,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时代楷模的力量,汲取前行力量。“王继才夫妇坚守孤岛32年,每天升国旗、寻海岛、护航标、辨船只、记日志……带给我很深的震撼。”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生刘倩在创作过程中数度流泪。
像张维柱这样将专业课堂搬到室外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挖掘淮安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老师们将课堂延伸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张纯如纪念馆等教学基地,大大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效果。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已熔铸在师生的血液里,成为向上向善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工地实践让专业能力“强”起来
“大家看,这里曾是历史上水患频发的黄泛区,十年九涝的荒滩洼地。70年后,通过运河水利和桥梁技术,这里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淮河水患’变成了‘淮水安澜’。”在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工地,淮阴工学院建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刘泽俊向学生讲述着淮河的前世今生。
刘泽俊经常带领学生前往淮安水上立交交通枢纽工程、淮安高铁枢纽等工地实习,让学生了解最新桥梁技术。“通过工地上的教学和实践,激励学生怀着责任担当去学习专业知识,自觉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事业中。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课教学效果更好。”
“淮阴工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说,“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方法,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政教育之‘盐’溶入专业课程之‘汤’,给学生输送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靓汤’。”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博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