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金涌:宽厚于人 专注于事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5日 01版)

        【光明访名家】

        小楼,家,FLUTO,小楼精神……走进清华大学化工系工物馆,这几个词就会自然而然串联在一起。

        “东北角那两座两层小楼还在。”程易教授指着窗外说,“FLUTO是我们对反应工程实验室的亲切称呼,就是在小楼,我们从金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看家本领。”

        这里的“金老师”指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影响力人物奖、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6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教,用简单的方式解释复杂的过程

        “那时的金涌教授,有着‘五十而知天命’的丰富经历,充满了和年轻人一样的朝气和信心。”学生们记忆中的金老师总是忙碌着。

        金涌教授1959年从苏联回国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73年调入清华工作,创建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教研室和生态工业工程学科方向,是国际公认流态化、反应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循环经济领域相关学科发展与实践推动的先驱者之一。

        熟悉金涌的同事和学生都知道,他的每一步都与众不同——

        从教50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长期讲授“化学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一直到2009年仍然与荷兰工程院士一起针对绿色大学建设为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资源·能源·环境·社会”全校选修课。

        “读博士时最开心的就是去金老师家一边吃胡老师做的馅饼,一边听金老师讲各种故事。”学生王琦还记得那时金涌穿着胡老师(金老师爱人)织的半袖红毛衫,“当时觉得老师好年轻、好时尚,完全看不出年龄。”

        见到金涌,记者惊讶于他矍铄的神态、盎然的兴致。虽已到耄耋之年,他宽厚于人、专注于事的态度和精神仍让人印象深刻。

        “能吃饭,能干活。”“要用简单的方式解释复杂的过程。”金老师的这两句话,至今仍让学生赖志平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2011年,金涌将所获光华工程科技奖的奖金、讲学作报告的酬金捐献给“金涌奖学金”,用以鼓励优秀学生投身化工研究。

        “我们要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生。老师一定要做好科研,通过实践,不断创造知识,才能传授好知识。只有科研水平提高了,站在一个更高角度,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对于学生而言,一定要真正喜欢化工,重视能力培养,勇于开拓创新,拥有国际视野。当今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作为教师,金涌对如何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甚深。

        授,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楼里藏着大家的共同记忆。

        金涌的第一代学生祝京旭、蔡平、白丁荣回忆:“1983年,当我们走入小楼的时候,FLUTO只是国内众多流态化科研组中的一个,只有半栋小楼、几台有限的设备、两篇仅有的在国外发表的文章。”今天,它不仅成为世界一流的流态化实验室,还建成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基地。

        如今,在不少著名的流态化实验室里,都有来自FLUTO的人。金涌及其团队在20余年对流化床领域的研究中,在气固流态化流型转变、气固并流下行、团聚流态化三个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突出的应用成果。

        小楼原来被称作“聚碳”的车间。简陋,但充满乐趣,那是一种融洽的大家庭环境。

        “每次实验室学术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火花激情碰撞的情景都让人难以忘怀。”

        “老师们就像是我们专业领域的父母,精诚合作、兢兢业业的精神,为小楼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今天的小楼,成为学生们人生旅途中的歇脚地、培训基地和家。”

        “真想再回到小楼重温当年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们感念至深的是清华流态化反应工程组所特有的精神,他们亲切地称之为“小楼精神”。

        “这种精神和金教授及FLUTO全体成员多年的努力,使我们这个当时很小的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掀开了‘炮楼顶’,也没少挖‘地洞’,乒乓球室‘割让’给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床。这种精神成就了我们,也成就了十几年来从小楼出来的整整一代人。”学生们深有同感。

        在这里,学生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金涌并得到他的指导。

        “针对研究课题,从文献调研、实验设计、装置搭建到最后实验进行和实验数据处理都要一丝不苟地做下来。不谦虚地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扎实的基础。毕业后我从事的是专利工作,涉及很多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在小楼打下的基础让我工作起来颇为从容,很少有纰漏。”王长青感念:像金老师这样的人生应该非常充实,他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深深影响了学生,并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新世纪之初,在金涌的建议下,推举出新的研究实验室领导人,实验室蓬勃发展。在化工系的楼道中,年青一代用他们的照片串成一个温馨的“家”字。

        近年来,金涌的重点研究方向已转为生态工业工程和循环经济,他正积极地进行教育普及,希望优秀的青年学子投身化工和化学工程事业中。

        2016年5月,一套反映化学化工前沿的视频短片集及配套科普书《探索化学化工未来世界》终于面世。“我们做这个是无偿的,希望把它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我们准备了两万套教材,只要有高校或中学老师需要,我们就赠送。科普有助于全民的素质提高,科普化学化工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对化学化工感兴趣,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将来能投身到化学化工事业中来。”金涌说。

        金涌在谈到自己学术成长历程时,曾借用三幅照片,表达自己对学术人生的理解。年轻时期,应像照片中的鼹鼠一样,对世界上的一切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尽管学有专攻,但仍需保持童心,这是个人进步的起点。壮年时期,是一个人创造进取的高峰期,要像照片中的青蛙那样努力攀登。迟暮之年,作为一名学者,就像照片中的苍鹰一样,超脱、高远,提携后进,回归无欲无求的心境。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金涌这样说。工作60年来,不论是在教学一线还是在实验室,不论是在化工生产一线还是在科普讲堂,他始终马不停蹄。与此同时,他还保持着一份闲适,喜书法,收藏印章,一不小心,编著出版了《美在金石方寸间》一书。

        (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